- 文字版
- 原貌版
什么是易筋经?正宗的易筋经是哪一种?……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是很多武术爱好者面临茫茫然难辨真伪的由衷之感吧!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养生法和中国医家的经络学说之精华,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的。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易筋经的修炼,使人强身健体、增气壮力。
《易筋经·总论》中曰:“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瘘,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又《云笈七签》中曰:“常行之(按:指易筋经)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
在历史朝代的变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争斗,逐渐将修真武学泛化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朝廷中的达官显贵、朝野贤侠巨盗等时常出入于空门,形成僧、道、俗的混杂。由此,易筋经真脉隐迹山野,一直沉匿不现;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为武技超群或因此而谋一官半职,完全与修炼家养生家的初衷相异了,其受易筋经之启迪,根据自己拳派功架结合易筋经原理发挥刨编,使易筋经支流并起,野脉并发,武林界各种易筋经遂兴起于世。这时的易筋经再不是修炼养形者由此入道而证正果的秘典捷径,它已成为武功修炼的一部分了。
从而,易筋经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学说”!
那么,“易筋经”这一概念应该怎么去分析它呢?
所谓“筋”者,连接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接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接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接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胫、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它经相接。
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按:在武林中,人们通常将“易筋经”的“经”字误解为“最高准则的书”,即经典之意,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