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这四句话,让历代的太极拳家们花费了不少的纸墨。其实这对于太极拳术的本身,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只是为后面的论述立个依据而已,有了这四句话,才能解释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意思。
太极一动则分阴阳(即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变化无穷,阴阳动荡错综,反映到拳术上的“动之则分”即是阴阳变五行而八卦,由动静而生前、后、左、右、中五行的八卦运化而成十三势,这就是“动之则分”的结果。动极而静时,就是回归一太极,形成“静之而合”。同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即太极拳术的修炼,动则成拳成艺,静则为炼气修道,修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这就是指明练太极拳时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合。这也阐明太极拳不但是一门拳术,而且也是以武入道的方法。
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