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是充满着道家哲理的武术,它不仅以技击实用和健身强体的价值吸引着无数习练者,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拳理拳法进行不断的探讨。太极拳自产生以来,始终把老子哲学中的“柔弱似水,以柔克刚”思想奉为经典。淮河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祥地,“太极”一说也出自《庄子》。蚌埠境内的古涂山氏国又是传说古代大禹导淮的故乡。本文试图以大禹疏导百川的治水方略,对作为“水性拳”的太极拳拳理进一步加以阐释,从而探求太极拳理的精义。
(一)
大禹治水开创了华夏业绩,同时包括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公元前2700年至2000年间,是自尧而至舜、禹进行治水的时代。史迹记载了那个时代曾动员了全国的力量,以鲸及其儿子禹为代表的一批治水人物,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前赴后继的全民族奋斗,终于由禹治理成功,地平天成,九州攸同。从此,禹铸九鼎,天下太平,功泽万世,华夏称之帝禹功最大。
今天我们所讲的大禹治水的方略,实际上是鲧禹父子两代治水共同形成的。据《山海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鲸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正是在其父鲸以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后,受命于洪水四溢的危难之中,前赴后继,开始治理水患的。
大禹治水方略其主导思想是“疏川导滞”,被誉为千年来不可更改的治水原则,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因势利导。根据“水无有不下”的朴素认识,确立了以疏导为主的治水的方略。“当斯之时,四读未通,洪水为害,禹及决江疏河,通之四读,致之海,大小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从而使得“水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这是禹鉴于他父亲鲸用湮塞即防堵的方法的失败,而改用了疏导的方法。同时也是禹随着当时华夏对四周夷族征服,中原地理视野不断扩大而对水的规律加深认识的结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谚语流传在民间已相当古老了。以土掩水在一段时间内,人民还认为是治水的妙法,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小片土地上各自为政的氏族公社的人们,遇见像洪水这样的大灾难,无计可施,只有出此下策的真实情况。甚而幻想中的英雄人物如鲧、禹者所特的治水宝物也只能是能够生长不已,堆积加多的息石息壤,除此之外,似乎便想不出更好的治水方法了。疏导——这个聪明而有效的治水方法被发现,恐怕是当历史的车轮已经进人了阶级社会。有了国家的组织,合诸小部族而为大国族,人门的地域视野扩展了,一方面知道水流东注,归于大海这个真理,另一方面也确实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疏导河川使归于大海。因此,才发现所谓“应龙”的神龙,让大禹拿它的尾巴划地,在前面开路。“应龙”尾巴指引的地方,禹开凿的河川也就跟随它走。故《楚辞.天问》于“洪泉极深,何以填之”的问语之下,又有“应尼何划,河海何历”的一问。大禹治水这个产生于文化发展低阶段的治水神话,除了“应龙”之外,只有让息石息壤在...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