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頂扣吻扶腿練到,筋長一分力量巧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从“见迹见形”到“无心成化”
隐藏右侧

从“见迹见形”到“无心成化”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凡对太极拳有心者无不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笔者亦如此。每每捧起《道德经》都有新的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千百年来我们反复诵吟,悟其含义,指导作为。老子在这里提出的“道”的概念,宏大深邃,既抽象又具体。通常人们将“道”当作法则、规律、定义、公式去理解。如南怀瑾先生说:“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太极拳界在运用老子这段话时,也常常将太极拳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境界称为“道”,甚至有人提出了“太极拳道”这个概念。
      其实,对老子《道德经》的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是有争议的,争议的关键是由于句读的不同带来意译的不同。坊间有这种句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近人著名学者董子竹先生不仅坚持此说,还猛烈抨击非此说者。笔者也常常将两种句读反复阅读比较,结合自己修炼太极拳之体悟思其含义,悟其真谛。
      董子竹认为:道,不是什么法则、规律之类,而是生命力之源,是活生生的东西,是生命活动的整体系统。人,作为生命最完美的载体,可以去“体道”、“合道”,但不可能凭自己的意识去“用道”。
      笔者曾有篇文章《从太极拳道说开去》,根据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寓意将太极拳分为技――道――艺三个层次,认为太极拳者要逾越“道”的阶段才能到达艺术的彼岸,批判了太极拳达“道”及至的观点。这与董子竹先生的观点有点殊路同归的感觉。
      简单说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再从知到不知的循环反复。比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宇宙整体运行的点滴或部分,于是,人们将认识到的点滴或部分抽象为法则、规律、定义、公理等,其实这都是不可靠的,当然也不是“道”的本身,因为这点滴或部分的背后隐藏着人们还不认识的无尽的“不知”。
      知“不知”才是“真知”。
      从“知”,到对这个“知”背后隐藏的“不知”,这就接近“道”了。因此,我们所得所行并不是“道”,而是“道”的点滴或部分,然一切所得所行又无非是“道”,是故,“道可,道非,常道”。
      “知”也罢(道可),知“不知”也罢(道非),都是对“道”的“体认”,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合于“道”,亦即“常道”也!诚如庄子所说,以人们所知道的且运用所知道的东西,去探寻人们还不知道的东西(“以其知之所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就是“常道”。“常道”不可说也说不出来,只能“随顺”地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了。
      太极拳何尝不是如此?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太极思想为引导,以人类自身意念、气机为统驭,以松沉圆缓、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体现技击机势的防身健身运动,因此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这个体系,修炼这个过程。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老子的思想来修炼太极拳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