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意拳自诞生以来,因其先进的拳学理论、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出色的实战效果,受到很多拳学爱好者的喜欢,习练者越来越多。由于习练者的锻炼效果不一,社会上对意拳的评价也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得窥门径的感叹其博大精深,不得要领的妄自菲薄。众所周知,意拳在民间技击交流和养生方面建树颇丰,然国内、外搏击赛场上鲜见意拳习练者的身影却是不争的事实!是意拳徒有其名,还是意拳尚未被深度挖掘?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知道传统的意拳训练方法,可分为养生和技击两套训练体系。而意拳习练者(包括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们往往受知识的局限,不能判断在意拳丰富的训练方法中,哪些适合自己而进步缓慢?而另一些人或是不愿、不敢突破师傅所教,不敢尝试新的训练方法。以前意拳内部还存在过应不应该打沙袋之争。其实说到底,这实际上反映出的就是不同目的的训练采用的是不同的训练方法的问题。对比国内、外搏击技术以及一些养生、健身功法,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对目前意拳的训练,体系重新做一次梳理,这样才能使习练者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体系,以期迅速地获得效果,达到其锻练目的。
其实,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早就意拳习练者做过分类,王老将习练者分为二类人:1、卫生;2、自卫。这种分类可谓是高度概括了当时习拳者所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竞技的广泛开展,技击逐渐体育运动化。通过规则的限定和护具的应用,把对人的伤害降到了最低,体现了更多公平竞赛的原则。这些变化对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必要的,但从纯技击角度而言,却扼杀了不对称竞争技术的运用。自然界、战场上不对称是常见的,甚至处处都是不对称,资源的不对称,体质的不对称,作战武器的不对称等,但人们要求生存,必须要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出奇制胜。中华武术之所以独树一帜,主要就是古人能根据中国人自身的体质特点,探索出了以弱胜强的技术体系,在不公平竞争条件下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所以,在纯技击活动失去用武之地,在技击体育运动化,而且人们对养生、健身需求增多的大的社会前提下,以前的训练分类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将练习者分为以下几类:
●养生(追求治病效果的);
●健身修道(追求生命和精神的高度和谐、自然的状态):
●散打、拳击等专业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目的,比赛的规则限制较多):
●综合格斗运动员(很少的规则约束):
●街头自卫(以迅速制服对手,解除其战斗力为目的);
●业余爱好者。
只有分析出每一类习练者的需求特点,才能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每一类习练者,都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显著的效果。
一、养生(追求治病效果的)
这类习练者,往往是身体不适,或得了某种慢性疾病,期望能找到一种祛病方法,才开始练功。他们练功往往是为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