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自幼8岁随我国拳学巨擘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芗斋先生从小聪敏过人,又锻练刻苦,故很受郭老赞许,得其拳学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芗斋一人而已。”
为了从一个更广泛的武学视野来学习和研究内外家拳术,芗斋先生在1903年毅然离开家乡,到当时的北京等地出游。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八卦掌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六合门名家佟忠义、张占魁等人。在这一期间他见到了好多家乡中所没有的拳术。经过不断的交流和探索,开阔了的视野,提高了技艺从而奠定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拳术理论和付诸实践的基础。
从1918年开始,芗斋先生为了进一步的探索中国传统拳术的精髓,又开始了对他创立意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二次远游。这次他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先后邂逅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隐士和拳学名家。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铁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门嫡传方恰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彼此交流之中尽得健舞要领。芗斋先生在掌握了我国各门派鲜为人知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其拳理和内容,更广泛的充实了自己的拳学体系和学识。同时还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手实战以印证其学。在经历长期广博的游历、师友悉心的启迪,加之自己的天资悟性,细心揣摩思考之后,使他产生了一种对旧有传统武术进行彻底改革的想法。
20世纪30年代,正是王芗斋先生武学思想形成之前的蛰伏期。当时的王芗斋先生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武学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两次武学巡游。而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芗斋在早期拳学实践中,目睹当时社会尚花拳绣腿和套路招式的武学现状,在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后,随着理论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步发现传统拳术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不足,理论脱离实践,养生与技击割裂,训练与实战脱节,美学表演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倾向,传统武术正在走向‘拳八股’。”
1925年,已到不惑之年的芗斋先生正是其拳学思想逐渐成熟和创作精力旺盛的时期。此时芗斋先生在总结外游收获后,在形意拳基础上;研究、吸收、融汇各家之长,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深奥难懂的理论,返朴归真,恢复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芗斋先生于1926年在北京正式倡导意拳。其最早期弟子为齐执度弟兄三人(即齐振林先生三位公子)。不久,芗斋先生去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其时弟子大部分是张光东先生推荐的学生,先后有赵道新、顾小痴、马其昌、郑志松、苗春雨、张宗慧、裘稚和、赵作尧、赵逢尧、张恩桐、卜恩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