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学习意拳需首先明白“神与形”、“松与紧”的关系方可入门。古人云“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只有遵循前人总结出的经验,才能进一步学好一门技艺。学好意拳也是一样如此。首先应从了解拳学历史及拳学理论入手,了解了拳学历史,拳论的风格特征,然后才能心平气静地深入进去。应从基础功(站桩、试力、步法)入手,从站桩开始,意拳大师姚宗勋前辈曾告诫后人:“掌握了练习站桩功就等于学了意拳一半”。所以学习意拳首先要学好站桩功。练习时必须做到“头直目正,神庄气静”,而后松静自然而立,慢慢从不自然练到自然,从无力练到有力,从拙笨练到灵巧,从无意到有意。就是这样慢练过来的。通过这些方法练得身形中正安舒,正确掌握了练身形的方法,才能把神气与形体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经过初期练习时的无形无意,过渡到中期有形有意,再还原回无形无意的过程中去,通过三步过渡方能进入到站桩功的意境。
意拳“松与紧”是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祖总结历史拳学经验提出的,要把“松紧”二字融汇贯通到整个意拳当中去,没有把握好“松紧”辩证统一关系,就可说没沾意拳之边。“松紧”关系是意拳最朴实又关键的一门学问,而且要从心理方面松紧到生理方面的松紧两方面去学习研究,心理方面研究精神意念,生理方面研究肢体神经系统。二者要融为一体是研究学习的关键,二者要互为作用,心理作用生理,生理刺激心理,这是一门学问,要慢慢地学习、理解、研究,才能把握二者变通的关系。常规地讲:就是用精神意念诱导人体神经系统支配肢体松紧运动协调一致。前人拳论要求:“用意不用力,身似垂柳,臂如飘带,一动无有不动”等,就是讲用意念诱导人体练至柔和轻灵,人体练到松柔轻灵,才能瞬间突变惊弹有力。要在平常站桩、试力中用意念诱导身体松时如同衣挂杆感觉,意紧时身体相对紧如同拧布衫一般产生一种柔韧的整体螺旋力,这些都是在一松一紧过程中体会“松—紧—紧—松”的关系的。通常练意拳要求身形上肢抬到胸前环抱,有三撑七抱力量比例,下肢重心有前三后七之分成。前人承用一首三七歌描述练功:“内练七成外练三,静练七成动练三,柔练七成刚练三,慢练七成快练三,松练七成紧练三”。通过这些方法调配才能逐步进入意拳之门。
意拳试力和站桩功同样重要。意拳第二代传人何镜平先生谈站桩与试力关系时描述“试力是站桩的扩大,站桩是试力的缩小”。就是要把站桩中找到的感觉,缓慢地延伸到身体动荡位移运动中去,在动起来肢体放大时同样有站桩的感觉效应。而要求试力慢动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中去体会,而且还要在习练意拳的每一环节保持有“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特点。用意念支配身体在轻、柔、缓、慢运行中找协调一体的运动感觉,用意诱导身体与外界建立有牵挂联系,如体会两手在胸前往前如同在水中推物感,回拉时又如水面上往回拉前面东西。用意在试力运行中产生无中生有的奇效,试力是找拳术中需要各种力。王芗斋先祖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