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在己无居”是《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我们拿来研究太极拳的劲路。体会到庄子本人是有功态的,不但有“心知”理论,而且是有“身知”实践的。太极拳名称是禀“道”而来,并以拳术达到“身知”来体现“道”。庄子以功态的感受写出了论述,我们也要以功态去体会,才能“上身”而达到“身知”。
《庄子?天下篇》:“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镜若静,其应若响,芴乎若亡,菽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这一段妙论对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具有深刻内涵。
“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即物来则应,应而不藏,故功随物去,不自是而委万物,故物形各自彰著。我们应以太极拳功理功法和自身的功态去体会。物是指身外物,亦包括其他人。物来则应是人必需要与外界事物接触,这是人处于世界上的必然,也就是一种生态平衡,但要应而不藏,也就是说身外物即身外。正如禅家偈语“终日吃饭未曾咬住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化”“空”劲,就是物来则应,应而不藏,故功随物去,才能有“化”有“空”。我们讲“吐与纳”也如此,是“吐故纳新”、是循环,才是天道。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而形成的一个平衡稳定体系,以此体系去应服对方,即物来则应,应后即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体系,即是应而不藏之意,也就是“化”与“空”的内涵。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的境界,故功随物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所生成的平衡稳定体系,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也即不自是而委万物。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认识它,则形物自彰。
动与静,是形成平衡稳定的基础。“其动若水”,“上善如水”是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水就下”。水占人体的70%,水是地球生态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其动若水”,动是绝对的。太极拳的动,要以水的本质“柔弱”为基础。水善利万物,我们以水作为动,就是“舍己从人”的一种功夫。太极拳的功法讲“沉浮”,“开合”,“升降”,这都是动,但都是相对的动,也就含有相对静止的内涵。沉与浮是指水的性质。“行舟劲”是太极拳的一种接手,使对方的劲如在船上,因水的沉浮,或覆之,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达到“化拿发打”的要求。我们自己以肩井穴与涌泉穴的感应。涌泉要接地气,达到自己的动态平衡,同时产生了“沉”,当涌泉穴接地气上升时,则产生浮的感应,利用浮沉来与对方的劲或力来应服,就有水的功能,就有了“行舟劲”的运用,有动静之分,就有了相对静止的静,从而达到平衡与稳定。“其静若镜”,静者,“万物静观皆自得”,“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明心见性,以物观物,两两不相伤,如镜映物,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混然一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这两句话,可以将“其静若镜”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