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形意之辩话太极
隐藏右侧

形意之辩话太极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国学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迸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形与意

    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与内在心意的双向修炼。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运作的规范与优美。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而其甚者,在比赛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由操而舞,早失太极“起脚不过腰”的古训。先师称此类太极拳为“太极舞”。其实,中国武功确实有武术(技)、武功、武艺、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赏性的武艺也是客观存在,也不必全盘否定它。不过,在追求武功者看来,花拳绣腿毕竟不能实战,一味向外求的结果,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之本质,在技击和养生两大功能上有所失漏。相反,对于内意的追求较为合乎拳经“用意不用力”的宗旨,与此相关,就是“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会使拳道走上正轨,大方向是对的。

    尝见有论者或练家认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动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极重,甚至认为我只要意念一动,与对方接手时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认识也已落入另一误区。凡人学艺,必有阶梯、层次递进,不可躐等以求。若谓唯外是骛者失,则唯内是求者亦末必真得。有些练者,入门不久,拳架尚未中规中矩,方圆开合尚未得窍,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练起意来,恐亦失之。如学书法,始于临摹,必求点画方圆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此中阶级,迤逦而逬,方为合道。若始习书便不求形似而动辄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禅,终成胡涂乱抹之书。习太极者,或仿佛之。入规矩而出规矩,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努力。庶几得之。故笔者认为,习拳之初,当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练习即久,必练内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内意,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积累历练,岂是初学可窥?是知始习便言“意”,总落空洞无物。终成不离意,恍兮惚兮,无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笔者认为:形与意(亦为内家拳种名)乃是练太极拳必须弄懂的东西,甚至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处理好这对存在。形与意、外与内、实与虚……也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此外无道。偏执则非太极,单一则不合道。

    至于内意,近于心法。心法之传,门户有别。历来练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经,在杨露禅之用意与一般练家之用意,其异同如何?其功用如何?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