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编者:本文作者在第9期《形意拳术的“三步功夫”》中,提到,要“把人体脊柱的摆荡力调动出来并作用于上肢发力。在五行拳、十二形拳及器械练习中要找出各个技法的发力点,寻找相应的脊动方式,实现脊发力涌驱全身而动”,现特邀作者对此作进一步详述。
掌握脊动的方法,对提高形意拳术水平十分重要。本文对此做以下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脊动的概念
脊柱是我们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承托头颅,下端达尾骨尖,统领全身四肢。脊柱按段可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个部分。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相对固定。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相邻两椎骨运动范围很小,但多块椎骨间的运动功能累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相当柔软又有一定活动度的结构。我们这里所说的脊动是指脊柱在意念的引导下,局部(即若干块脊椎骨、椎间盘组成的部分)或整体在生理活动度范围内进行有效地运动。
脊柱被古人称为“龙骨”。俗语“脊不活,人不灵”。形意前辈对脊动十分重视,称脊为身弓。拳经或拳经解上提及脊动的相关概念有:提肛、塌腰、胸圆、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蓄如弓弩、尾闾上翻、束身而起、上下鼓荡、左右开合、胸出而闭、节节松开、蓄发全在胸中腰间等。按照行为动作的方式和幅度,形意拳术将人的运动分为外动和内动。这里讨论的脊动属于内动,动幅相对较小而含。脊动之技在外形上不显露而很难对其进行观察。过去也常常作为秘传内容,往往只提概念,而不教具体的动法和用意,而且不经在师傅身上去亲手触摸也不易得其要领。
二、脊动的方式
首先,分析一下人体脊动的生理特点。人体的脊柱从侧面看有两个弯曲,整体呈现为拉长一些的“s”状。可动的范畴,头项下的颈椎可以向两侧约有900转动范围,即我们通常的转头动作;如果颈椎带动胸椎、腰椎一起转动,头可有1800左右的转动范围;整体脊柱还可侧向弯曲,向前弯曲幅度更大,如弯腰动作;还能扭腰、摆臀等,如跳肚皮舞动作;可以收缩后伸展发力,如体育竞技项目掷标枪的动作,等等。总之,在日常生活及运动中人体脊动方式多种多样,是我们人类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脊动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劳动技能。
其次,分析一下形意拳术中的脊动特点。在初始练习形意拳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初步功夫阶段,主要是发挥和强化人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脊动方式,在形意“六合”要求下,进行辗转腾挪、跳跃扑卧、束身展体等动形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动作协调性、敏捷性、规范性。随着练习者功夫的深入,将向着内动驱外动、整劲上身的阶段迈进,通过专门脊动使人体内部动起来,这种动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很少涉及。人体有意识的脊动是一种潜能,目前研究和挖掘还不到位。这种动是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分解训练,使脊动更精准、更细腻、更柔韧、更富弹性、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建立有效的神经控制网络,周边相关肌肉重新组合搭配,形成局部可动,整体可配动的机制,强化和扩大人体潜能,提高人体对外力的感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