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自从意拳/大成拳问世以来,习练者蔚然成风,从宗师王芗斋提炼武术内功精髓创拳到今,百余年间已经传承到五代左右,每代都有冠英武林者,而经过二代弟子如王玉芳先生、姚宗勋先生、于永年先生等以及三代弟子的努力推广,习练者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呈现出蔓延趋势。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意拳/大成拳桩功倾向于技击还是养生,意拳/大成拳的指导思想是佛家还是儒家等等,一直是习练者的困惑。
在意拳/大成拳的发源地北京,习练者皈依佛教的大有人在,如王选杰先生晩年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其最大心愿。我的师傳王玉芳先生(芗翁次女)在其东十四条住処也有许福同先生(大成拳第二代李永宗先生弟子)为其绘的菩萨像,约30x40公分,悬挂在北墙上,还有活佛赠送的拜垫(黄色)等。但是,我入门以后,我的师傳王玉芳大人在教功期间,并没有涉及到佛教的内容,我也没有看到先生礼佛。
在师傳的教诲下,师傳的三子金桐华对于意拳/大成拳的桩功的理解,极其推崇“中”的理念。三哥因为受其父金协中先生政治问题(金协中,字和父,又作和甫、赫斧,号双藤居士、双藤馆主,是著名画家徐燕荪的入室弟子,也是京津画派的杰出人物,与王叔珲、任率英等组成影响巨大的北方画派。活动在北京的人物画家,曾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冲击,后被王震带到新疆)的影像,滞留新疆多年,没有收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所以他对文化的理解并没有受到内地文革期间的沾染,他对桩功的理解往往让人耳目一新。譬如,对于太极两仪图,他认为其核心是中间那条“S”形曲线,而站桩亦是求的那条曲线,要居中,不偏左,也不倚右,对应于技术上就是身体要饱满与圆融,上下前后左右六面不要有偏重,身体和精神也是同等重要。他的站桩体会是肉体和精神是一个东西,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精神和肉体是互融的,太极两仪图中那条“S”曲线是人为画出来的,精神和肉体不能看成是两个东西,具体表象上虽然为二,实际上为一,所以对于精神和肉体也要有持中的态度,只有做到持中,才能做到没有偏差。意拳/大成拳的指导思想应该偏向于儒家,而不是所谓佛家一味的空。
在这一点上,意拳/大成拳第三代中佼佼者许福同先生也是这样的观点,他非常推崇禅宗的思想。禅宗实际上就是佛教的儒家化,只不过,儒家讲的是天理中已经呈现出来能长久不变的东西,在这个呈现中要我们凡人要讲中庸,上下尊卑,君臣父子,要有合适的定位。而禅宗讲的是此事到彼事的变化之机,如果深谙中庸之道,自然能把握变化之机,此事到彼事,此岸到彼岸,中间还是一“中”字。
我所接触的意拳/大成拳有修为的大家无论练拳还是做事,基本上是儒家风范,我认为今天练意拳/大成拳者大多数丟掉了儒家“持中”这一法宝,三代弟子中大多倾向于技击,或过度挥霍身体,精神不开悟,执著肉体为是,专在肌肉松紧上做文章,结果不得善终,凡练意拳/大成拳心脏出问题的,大多是倾向技击过重。而亦有学众专在“空性”上做文章,最终肉体笼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