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文中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从文字看,“定”为十三势的压轴之势。笔者与太极结缘多年,深感“定”不仅是太极拳中正核心,更是十三势之主宰,也可以说是一切拳势以中正为本。各势开展须重心稳固,无此稳定的平衡中心,势从何来?
《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也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在行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脚上涌泉,始终须有一个稳固的中正核心。也就是说身法的轻灵、圆活,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进退、旋转,手足伸缩,动作开展,身体平衡,都是在保持中正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立身不正,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轻灵。太极拳行拳身体外形要正,内气运行要正,意念也要正,而“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涵胸拔背”等正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只有立身中正才能气正饱满,否则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力从何来?身形正,气则正,气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的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中筑基,强调中正安舒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在套路练习中,身体按照要求中正缓慢地运行,而由于动作变换的速度缓慢,人体重量顺序地在两腿之上停留的时间就会加长,令腿部负荷增加。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很自然地就能有效促进腿部力量的增强,进而增强习练者的体力,然后逐渐锻炼出刚疾的劲力。
众所周知,太极拳功法有桩劲功的练习,这种练习是在由慢到身体静止状态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桩功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劲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通过站桩,能够达到丹田开合与周身气血鼓荡。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而这一切是必须靠人们长时间立身中正地慢练才能逐渐实现的体征反应,或许这就是吴鉴泉大师练架定式拳势照中身体中正、不偏不倚的形象所传达的核心,既做到了拳架动作规范的强化,也达到了站桩养气筑基的目的。
太极功法和太极拳练架是前人体悟和行拳经验的结晶,一个拳势姿势是反复实践与总结才创造出来的,它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习练中还可通过外部动作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通过长期的行功走架,精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意为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只有虚领顶劲方可立身中正,只有含胸拔背方可气沉丹田。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