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王荣泽枊连福
1983年,经县、地、省层层比赛选拔、集训,我第一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推手比赛。其间,我接触到很多湖南长沙和北京的吴式太极推手爱好者,因有同门渊源,大家彼此之间都很亲切。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相互都推不顺手。套路也是各打各的,大相径庭。我在心里怀疑他们不“正宗”,他们也怀疑我不“正宗”,只是嘴上不说。八十年代初,我们同学去上海看望师叔马岳梁,也是推不顺手。不但推不顺手,套路也不一样。马岳梁老师的拳与吴英华老师的拳不一样,吴英华老师的拳与我师傅的拳相对接近。1981年,吴公藻在香港的“鉴泉太极拳社”多次来信催邀我老师赴港教拳编书,此时老师已八十多岁,他开玩笑说自己会死在火车里,回不了家,所以婉言谢绝。不久,我从吴公藻编的《太极拳讲义》上看到吴公仪拳照,吴公仪的拳与其父及我的老师差异就更大了。现在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不是同门,不经常在一起推手,总难推出丝丝入扣、劲力咬合紧密、高质量的不丢不顶沾连黏随的感觉来,即使是同门,套路也常有大相径庭的情况。
那个年代,信息没有现在这样通畅发达,没有电脑,没有网上丰富多彩的练拳视频,交流不方便,也没有要走出去交流的想法,大家都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练,都在为填饱肚子奔波,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是同门,为何拳架不同呢?国标太极拳出来后,才弄明白,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父子、兄弟、同学,以前的你与现在的你,拳架不同是必然的,很正常。那么,是同门,又为何推不顺手呢?
一、练是推手
推手的核心是不丢、不顶、沾连黏随,“不丢、不顶、沾连黏随”八个字,就把推手定格为只有双方配合才推得起来的运动,如果没有双方配合,天大的本事都做不出来。因为需要双方配合,所以推手无法进行对抗比赛,比赛只求赢,无配合就无不丢不顶沾连粘随,无不丢不顶沾连黏随就不叫推手。推手需要固定的伙伴,在这里推几天又在那里推几天,没有固定的推手伙伴,缺乏互信、配合,很难练出高质量的“不丢不顶沾连黏随”。我师傅吴鉴泉入室弟子洪涤怀先生在我们初习推手的时候,就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推手伙伴结成对子,分散练习的时候以与自己的对子练习为主。与自己的对子和老师配合练习多了后,就会十分默契,会习惯成自然地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非同门推,与不相识者推,很难有与自己的同学或老师推时那种丝丝入扣、劲力咬合紧密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养成的固定模式在作祟。师傅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再教学生之间就很难推得顺手了。“师承十分古来无,接得七分即高徒,要想十分艺,三分须自悟”。学生自悟三分,学生的学生再自悟三分,不发生改变、没变化是不可能的。我自1972年开始随洪涤怀先生转练太极拳,到1998年先生去世(去世时享年99岁),至今已四十多年。现在我教学生的推手方法与老师教我的推手方法就已大不相同了,我以自创的“三尖触接失重定步推手法”教学生练习不丢、不顶、沾连黏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