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邯郸太极学院/顾杰郭振兴王万宾
(接上期)
三、人体模型
根据人体的模型(见上期图1)所示。作用于前脚底有正压力Nq和摩擦力fq,作用于后脚有正压力Nh和摩擦力fh。重力W作用于重心。请注意这些力有大小,还有方向。假设有一个水平外力F作用于人体。另外,人体有一个速度v0,手有一个速度vj。因为手和上体间有相对运动,手的速度和人体的速度可以不同。太极拳讲究虚实变换。人体运动于两脚之间以实现总体的虚实变换,这个运动引起速度v0。“短劲”来自肢体间的相对运动。上体和手之间的肌肉爆发,使手相对于上体产生运动。上体的质量大,手的质量小,这样产生的低速的上体运动和高速的手的运动,可以认为是上体推动了手的运动。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这里就是说运用脊背和手间的突发运动可以克敌制胜。杨澄甫在此地又用不同的语言运用了牛顿力学。人体还有一个旋转速度(力学上称为角速度)ωz,这个旋转速度也和人体的平衡及发劲有关。
读者已经猜出,这里所说的“平衡”是动力学平衡,是包括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在力学上要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即上期图1中人体的受力状态、加速度要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除了平动,还有转动。举例来说,人体将向后脚后方倒去(见上期图2)。倒去的原因是人体绕后脚的旋转,力学上由重力对后脚的力矩来驱动这个旋转。牛顿第二定律运用于转动得出转动定律。将上期图1中人体的受力和运动状态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和转动定律,我们可得到人体的平衡方程。
四、三个力源和弓步发推力
用功架来发力时,有三个力源:传递力、整体动量撞击力和相对动量撞击力。太极拳的“长劲”运用传递力和整体动量撞击力,太极拳的“短劲”运用相对动量撞击力。
第一源“传递力”将大地的支持力传递给对方。太极拳理论家武禹襄的《太极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不仅讲明了力的传递过程——起自脚、发于腿、转由腰、运至手,而且强调:借助地面将下肢稳住了,上肢才能实现攻防的意向;起于下肢的力要通过躯干传达于上肢,上肢才能将力施加给对方。其后有许多论文、专著讨论“其根在脚”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太极拳中的长劲的一部分是运用地面的力来攻击对方的发劲方法。这种传递力和速度没有直接关系,是由人体和支撑面的关系产生。设想练功时在水平方向推一堵墙(见上期图4),如果在墙上被推处有一测力器,一定可测出一个水平力。哪怕练功者和墙都不动,墙还是受到练功者给予的推力。这个推力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力是从地面来的,这个水平推力来自地面的摩擦力。如果站在冰上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一定很小;如果站在粗糙地面上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会大很多;如果后脚用东西堵住后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会更大。有人会问,既然推力来自地面,那为什么要练功呢?练功有两个目的:增加变化功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