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形意拳是我国最优秀的内家拳之一。武林中,人们常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与少林拳誉为“中国四大名拳”。在武当,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称之为“内家拳”。在少林,形意拳又叫作“心意六合拳”或“心意拳”,被少林寺视为秘而不宣的看家拳。形意拳是一种拟态运动的拳术,它既模拟动物的形姿,又模拟事件动态现象;既注重外在动态的变化,又崇尚内在动态的升华,内外兼修,是人们进行身心锻炼的高尚运动。形意十二形拳模拟“龙、虎、猴、马、鼍、鸡、鹰、熊、蛇、鹞、燕”十二种动物形姿,成其为十二形拳。形意五行模拟“斧之劈柴,浪之逐波,箭之离弦,炮之轰击,簧之弹发”五种事件动态,成其为五形拳或五行拳。十二形拳模拟十二种动物形姿,取其意为用法,自然和谐,千姿百态,因此满足了人们在武术健身中追求乐趣的需要。习练五形拳,可坚固五脏六腑,外炼筋骨皮毛,法内而华外。因此深受健康人生者的厚爱,又由于形意拳主刚,尚破击技术,颇具攻击力。所以成为善搏者的酷爱。形意拟态运动讲求“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修虚归无”,尚道自然,玄奥无穷,是武道修士的追求和至高崇尚。
追根溯源,峨眉武术传至明清时,臻于成熟,技惊天下,与少林,武当分鼎三立。而形意创始人与峨眉山,峨眉道佛有着不解之缘。一是明未清初山西蒲洲尊村人(今永济)姬际可(1602-1683)字龙峰(亦作隆丰、隆风、隆凤),他13岁习武,18岁时父母双亡,积极投身抗清复明,辗转峨眉山,遍访高人,时常隐匿佛门之中。后入汉中,逾秦岭,上陕西终南山获岳穆王拳谱发迹,创“形意拳”传于山西故里、河南少林。据传姬际可三进三出少林寺,毫发未损,可见功夫了得。二也是明末清初,峨眉山数百里山峦寺院林立,高僧大德群起,对峨眉武术贡献大的有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极善法师创《乌龙拳》。武术专家吴殳(1611-1695)著《手臂录》,都是同期的武学大师,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前人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峨眉武术理论,可谓缘份不浅!形意拳术与道佛儒有干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姬龙峰也是此期间创《六合拳谱》,后称“心意拳”、“意拳”、“六合拳”、“心意拳”等称谓,这也是解释形意拳为什么写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拳法拳理,功法修炼,养身保健,功防技击,武德涵养无一不与道佛儒有联系。三就是,形意拳北派第五代掌门人孙禄堂(1860-1933),根据所字所练,将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归于“内冢拳”范畴,从拳法、拳理变化,提出“三拳合一”的理论是相统、相通的。并于1885年云游至峨眉山与高僧研讨禅宗道法,后又到武当与一陈姓隐道结庐,讲论丹经历时三年余。于1888年秋返回故里,著有《形意述真》研习成果,被誉为“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的古今武林第一人!形意拳也在此前演变为南北两派。两派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南派形意,拳架紧凑,劲力精巧。北派形意,拳架舒展,劲力浑厚。南派流传山西、河南一带,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