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双重常为拳家诟病,是该仔细研究,明理或避或运而用之,以达去其弊而用其利。何谓“双重”?双重在何种状况情景时产生?似应进一步探讨,以求明确理解。不致习拳多年,而对双重拳理的认识仍含糊不清。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杨公点明是身体的重心与灵活和迟滞的关系,而不是不少拳师所谓的两力相抗为双重。所以,我们探讨双重应以“是否重滞,变转不活”为准则。而不以“两力相抗”为准则(见下述阐明对敌接触两力总是相抗、对等的解释)。
再藉前辈拳师许禹生在注释《太极拳论》之“双重则滞”中所明确指出那样,双重“有彼我之双重,有一己之双重”。
因此定义:“虚实不分,迟滞不敏,变转不活”的状态为双重;且有自我运拳双重(一己之双重),和敌对实战双重(彼我之双重)之分。试作如下解释:
一、“自我运拳双重”是指自我行拳走架时的自我双重。
指的是自我行拳走架锻炼时出现:虚实不分;筋骨不松;气不舒转;意念紧张的状态。虚实不分,则变转不活;筋骨不松,则无从运劲;气不舒转,则有害身心;意念紧张,则思辩不灵。都是一己之双重。
1、行拳走架须虚实运化,人体重心不可长时均布滞留于两承重脚上(即双重)。只可虚位以待,不可双重滞留。否则必致应敌迅变迟钝,失去“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灵动敏感性。
2、筋骨不松亦属双重。有弛才有张,用时才能出劲。弛是常态,张是瞬态,这是诀窍。即发手时筋骨放松,至击敌接触前瞬间突然握紧拳头,打完瞬间即放松弹回。若一开始就绷紧筋骨出拳实不可取。一是形先外露,二是持用拙劲耗能太甚。
3、气不舒转,血气奋张更为双重。那有拳家自堵血脉通畅,血压升高,憋气伤身,更何谈应敌自如。
4、意念紧张,是主帅双重。胆气不足,神经紧张,思辨不灵,未战先馁,指挥失当,怎能应敌?
故行拳走架必须谨防“双重”。时刻保持:虚实相济,松舒轻灵,脉穴轻合,意清神足,而能流畅出劲,致达随心所欲。
在此特录田兆麟大师褒扬“偏沉则随”,不可“双重”的一段话:“‘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至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
二、敌对实战双重是指敌我实战时敌对的双重。
首先要明白一个“重”的问题。敌我双方接触就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就是双方都有重的感觉,这就是所谓重。自我运拳有单重(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双重之分(重心均布于双足)。那么对敌实战如何定义单重、双重呢?
根据《太极拳论》“双重则滞”之说和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所说的“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等语可以定义:敌对实战处于“滞重失活’,状态即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