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幸得到过多位师友的传授与教诲,使自己对“太极拳走架与推手”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有关回忆写出,所闻所见,或对拳友有所启迪。
太极拳走架与推手,关系十分密切。北京吴式太极拳协会第一任会长刘晚苍老师七十年代末,曾与刘石樵合作撰写了一本专着《太极拳走架与推手》,内中详细讲述了“太极拳法既不是单纯走架,也不是单纯推手而能求得的。太极拳术的造诣必须是在走架与推手紧密结合中才能获得”。他们甚至认为,从“学以致用、体用兼备”的角度讲,“练时无人若有人,用时有人若无人”,概而言之:“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去年5月间,参加了一次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关于太极拳推手的研讨活动,我感觉,不少拳友对太极推手非常有热情,但对太极推手及其理念却缺乏较深的认识。“太极拳术是由拳架和推手两部分组成的,而太极拳架是基础”,这个观点,几乎是门内门外所有老武术家们的共识。可是到会的不少爱好者,认为学推手就是学推手,练不练拳无关紧要。这种认识,显然与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晚苍先生的观点相悖。
刘晚苍先生的继任者――北京吴式太极拳协会第二任会长、我们的恩师王培生也同样认为:“太极拳的‘走架与推手’,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练拳架系锻炼身心以为体,学推手乃是通过对练磨练感觉的灵敏以致用。太极拳的功夫是长期在架子里练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拳架练到一定的程度,才有条件学推手,否则没有一定的基础,‘推手’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笔者注:体用体用,有体才谈得上用);反之也一样,光练拳不学推手,等于学了‘半拉拳”’。因为“学拳架练的是‘知己之功’,学推手练的是‘知彼之功’”。俗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拳架子练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学推手才全面,才算是“体用兼备”。而且通过推手互练,不但可以检验练架子时的指导理念是否正确,同时也是“体用兼备”和“身心兼修”进一步的修持和深化(笔者注:“身”:指的是体,姿势是否正确,运动时身体内、外、上、下各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心”,指的是“心性修养”。比如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等,从思想上是否力求能做到。有没有争强好胜、怕输想赢、心浮气躁、自视甚高等心性修养差的表现)。
认真练走架子,体的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学推手时进度的快与慢和水平的深与浅。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记得1963年,在武淑清师姐的引领下,我跟随白玉玺师哥到清华大学,拜见了吴鉴泉先生的高足、时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的吴式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白师哥和武师姐习拳多年,有较好的武功基础。来到徐老身边,徐老因材施教,开始让我一式一式照葫芦画瓢,学习吴式太极拳套路。因我对太极推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则主要对我讲解属内家拳种之一的太极拳重意不重力、重柔轻刚等特点和太极拳推手为演习应敌之用,只是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学习听劲、懂劲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和阶段,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