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者,无极而生]
太,大也,至也。极者,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致也。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也。此拳重在锻炼精神,运劲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然初学者究当就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懂劲,融会贯通,始能入于神化之境。
按周濂溪《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注云:上天之载,而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橐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前复有无极也。此云“无极而生”,究有语病。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机者,征兆也,如《阴符经》“天发杀机”之“机”。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太极者,其枢纽机关而已。太极拳当行功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
万物之生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有太极斯有两仪,故太极为阴阳之母。太极拳着着势势均含一、ο、环形。其动而阳,静而阴,及刚柔进退等,均与易理无异。故得假借易理以说明之,非强为附会也。
中国旧日学说,诸凡事物均以阴阳喻之。故阴阳无定位。太极拳之为阴阳亦然。如拳势之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敛为阴;粘劲为阳,走劲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开展为阳,收敛为阴。身躯之仰为阳,俯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凡此所喻。无论遇如何变化,内皆含一、ο、环形。故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变动也。动之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静之则冲漠无朕,而阴阳之理已悉具其中矣。太极拳术当行功时,其各姿势一动一静相间。其拳术之动者,前后左右上下,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故日“动之则分”。其静的姿势,虽无痕迹可指,然阴阳虚实已具其中,故日“静之则合”。若作运劲解,则太极之阳变阴合,即物理力学分力、合力之理也。太极拳术遇敌欲制我时,则当分截其劲为二,使敌力不能直达我身(背劲)。所谓“动之则分”是也。若将敌粘起用提劲,阳之变也。及起,须静以定之使不得动,或敌劲落空。稍静即发,利用合劲,阴之合也。倘敌欲发我,则应中心坦然,审候应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所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夫道一而已矣。当混沌未判,洪潆未辟,本无动静,何有阴阳?故以虚无为本者,无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极如是。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亦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习拳术功深进道者而言。初学之土,骤难语此也。及乾坤既定,两仪攸分,有阴阳斯有动静,则言太极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讲求之。太极拳之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如动势须求开展,运劲务明虚实。刚则化之,故曰“分”。柔则守之,故曰“合”。坤在静中求动,无为始而有为终,必须伏气。乾则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