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传统的武术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背拳以其特有的风格特点,独树一帜,成为开展群众武术活动和全国武术观摩表演、竞赛大会的表演、竞赛内容之一。通背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得以广泛传播。一些爱好者还成立了专门团体,许多通背拳专著也相继出版。
通背拳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攻防战术,而且,它在强健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练习形意拳到底会给练习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好处呢?为什么通过习练通背拳能够使练习者的身心健康状况获得由外而内的明显改观呢?为了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对通背拳有个更新的认识,这里笔者想就通背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练法、技法和动作风格特点等方面,从研究它的独特健身价值角度出发,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浅略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促进人体代谢提高内分泌功能
练习通背拳时要求“尾间上提,裹裆敛臀”,人体脊椎骨的最末端为“尾间”,也称“脊骨根”或“脊椎尾”。练时两大腿用力,臀部前收,脊椎骨的尾端向前上托住丹田(小腹),称之谓“尾闾上提”。以意将气下沉于丹田,将气存养涵蓄,不使上浮,然后用意将丹田之气由尾闾往上翻之。同时,练习通背拳时还要求两大腿用力要有内向之感,臀部有意识地向内收敛,称之为“裹裆”。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做内收。收敛的方法是肛门的括约肌稍加收缩上提,同时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部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敛臀的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
通背拳的这种独特的锻炼要领和腹式呼吸方式的较多采用,使得人体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胃、肠、肝、胆、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改善了肝内血液循环,推动了胃、肠蠕动,促进了消化液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加强了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了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
促进人体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通背拳技法上讲究“松肩探背,放长击远”“腰背发力,吞吐吸化”“膝似寒鸡,两脚似钻”。这样的练法要求使得练习者全身各主要关节尽力伸展,各部肌肉和关节都参与了活动,使心脏功能逐渐适应了运动的要求,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心肌,使心缩力加强,血输出量增多。通背拳中的劈、摔、抖、弹等动作较多,使力量贯注于掌指等梢节部位,这样即可加速组织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