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回族是一个爱好习武的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回族聚居的地方,习武风尚都格外浓郁。牛街回民社区有一个民族武术社,好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居民。下班后或者休息日,民族武术社的成员便找机会凑在一块,挥拳踢腿、腾挪跳跃,探讨武术人生。为什么回族喜好习武?民族武术社的一位骨干成员王树臣先生讲述了原因。过去在旧社会,回族人数少,主要以做小买卖为生,为了图生存、争温饱、抗凌辱、反盘剥,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把武术作为自卫强身的工具。
“拳不传外”导致险些失传
自古回族民风好武,在牛街流传着这样的话:“东街的秧歌,西街的枪。”王树臣从小在牛街长大,他说在牛街回民中流传的武术流派很多,比如通背拳、查拳、弹腿、六合拳等,都曾经盛极一时。然而最著名的、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摔跤和白猿通背拳。牛街的摔跤可是名声在外,历史上的摔跤名家就有谭贵福、钱德仁、王英华等。“咱牛街可是藏龙卧虎之地,过去出了许多武术家和摔跤家。当年在天桥撂跤的名跤宝三、沈三的功夫,就是出自咱牛街。”
而白猿通背拳则更为著名,这种拳以其放长击远、冷弹脆快、实战性强的特点在武林中享有盛誉。白猿通背拳是山东人任小侠传给北京广安门外的石鸿胜,石鸿胜后又传给了牛街回民马晓合。从此,白猿通背拳在牛街就扎下了根。牛街回民练习白猿通背拳过去讲究秘不外传,如此递延三代,涌现出马晓合,张少三,王玉昆,王永凤,王启成等著名拳师。后来的张贵增、王树臣等,已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的第四代传人。
牛街武术社的通背杂谈,有文字版本和图画版本两种,这些原本都是秘不示人的武学秘笈。
牛街的白猿通背拳在武林中赫赫有名:“这拳,行!手那叫快,招那叫黑!”王树臣说,白猿通背拳强调实战性,出招往往攻击要害部位,适合于自我防卫。可是要是在几十年前,要想学到牛街的白猿通背拳,除非你是回民,这就是所谓“拳不传教外”。或者像当年大刀王五那样,由汉改回,信奉伊斯兰教,才能得到真传。据武术社成员讲,当年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三代传人王永凤老先生,见一位年轻的后生喜好武术,腰腿灵活,聪明伶俐,甚是喜欢。年轻后生向他求教,老先生问道:“是回民吗?”当听说不是,王老先生就叹息一声,摇摇头,默然不语。
牛街白猿通背拳的第四代传人之一张贵增的儿子张斌介绍,正是张贵增这一代传人开始打破了“回族功夫不外传”的习俗。张贵增年轻的时候,白猿通背拳已濒临失传。他和师兄胡绍光一起,利用三十年的时间,到各地拜访了无数拳师,终于将快失传的白猿通背拳的功法、招式全都学会了,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白猿通背拳恢复历史原貌,还撰写了白猿通背拳拳谱。与此同时,张贵增广收徒弟,不仅把他擅长的拳术传给了各民族的兄弟,甚至远到日本、韩国,也有他的徒弟。
端坐的老者是第二代传人张少三。
“农村包围城市”是当今授武策略
上世纪70年代,牛街白猿通背拳的传习开始不分回汉。牛街民族武术社现任社长杨洪亮是张贵增的弟子,他介绍,当时张贵增在牛街回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