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李小龙在对待传统武术上,总让人有一个错觉,就是只有严厉批评,没有宽容包容。其实不是的,只要具有价值的武术技巧,无论年代多久远,他都会接纳;如果只是一些哗众取宠的花哨技术,不论多新颖,他也会弃之如蔽履。好像他跟随邵汉生学技时,曾习练蔡李佛拳,而当他发觉此派拳术中的插捶和挂捶十分有效,他就把这两种攻击手法融入自己武术之中。又如他在港已是大红大紫时,还经常跑到旧书店搜寻各种武术古籍,于此可见他对传统武术全无偏见,他只厌恶“传统武术固步自封的习练者”。
英雄所见略同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戚继光
“如可以,宁愿闪避一下,也胜于挡架。”——李小龙
“真正武术家”的心灵都可以相通的,远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于其著作《纪效新书》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谈到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赫然就是20世纪李小龙所高举的“不消而打”武术理念。
反击敌人有三种途径,一是先挡后打,二是消打同时,三是不消而打。而三种方法以“不消而打”最难掌握,它要求“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为其难者,自然境界最高。李小龙始创的截拳道所追求的武术境界,就是“不消而打”的境界。
李小龙当年曾向70年代武打女星孟秋(李小龙好友小麒麟主演的《麒麟掌》的女主角,武打明星孟海之姊”透露“不消而打”于实战时的应用理念,“看准对方来势,快捷 地一闪以避其锋,同时拳近则拳起,脚近则脚起”。而李小龙把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实在也是“不消而打”、“以打为消”打法的体现。
“ThewayofinterceptingFist”(截拳道)强调的是截击,于敌人的攻击“将出未出”之际,抢先攻击,“简单、直接、有效”地击倒敌人,恰如古代兵家所说“渡河未济,击其中流”。当然要在实战时达到这样高的要求,委实很难,但“难不难”是另外一回事,“应不应该”又是另一回事,真正有志于武术事业者,应追求此种境界的。
实践与创造
戚继光为人知悉,是因为他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当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而纯粹以“人”为本位来察看,他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是一个武艺超群、文武兼备的军事家,在军事学上有卓越建树。他与李小龙同样具有很强创造力和着重实践,在明代平倭战争中,他创新了一套募兵制,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各类兵种的协同行动,无不以实战情况来立足,讲求实效,从而培育了一支威震天下的军队。他善于研究,善于总结,他努力研究古今战争之道,虚心向前辈和同辈请教,并结合自己临阵心得,著书立说以启后学。由于他每每从经验实效下笔,没有纸上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