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答: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刚柔相济的运动。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僵硬劲,把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越长,就越容易将僵硬劲摧毁得彻底。由于意识的引导和贯注,动作逐渐和顺协调,屈伸旋转自如,积年累月,逐渐产生出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这时就进入“由松入柔”的阶段,再通过虚实的变换,轻灵与沉着交互的锻炼,加强全身各部分的弹性和韧性,手臂极为绵软而又极为沉重,全身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这就进入“积柔成刚”,以至“似松非松”“刚柔相济”的阶段。只有这种刚劲,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时动作更为细致,也就是肌肉放松和收缩更多地交叉进行的阶段。太极拳螺旋式(缠丝式)的身、手、腿同时旋转运动时,全身各部位肌肉群总是绞来绞去交叉着一松一紧的(所谓“有柔有刚,刚柔相济”)。由于放松的主导思想在支配着,因此即使是绞紧的一面,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富于弹性和韧性的。由于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因此,即使在“积柔成刚”的阶段,也是放松的时间多于收缩的时间,即每势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的、贯劲的。《拳论》上所说“柔过劲,刚落点”和“忽隐忽现”,正是表现太极拳运动的时间与地点的适当运用和变化灵活,即所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这是要用意放松全身肌肉、皮肤、骨节和内脏器官,同时结合腹式呼吸并动作协调,才能做到的。太极拳的动作始终螺旋式地内外协调,能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不但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还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从而就能发展力量和速度,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这种加强弹性和韧性力量能够随时集中于某一点的一刹那,称做“刚”,也就是“放劲”(发劲)时的刚。在杨、武、吴、孙拳式中,到定式时才做想象式地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陈式太极拳中有许多动作则是到定式时将显于外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练太极拳进入到“刚柔相济”“忽隐忽现”的阶段,高度的放松和高度的集中始终是交叉着进行的。但是,即使在高度集中迅速发劲时,也须有放松的感觉。因此,放松的原则,贯穿在各式太极拳运动的始终,也是保证练好各式太极拳的基础。这是人们把太极拳称做“柔性武术”(柔是具有弹性的,加强了软的力量)的由来。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