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咏春拳(亦称“永春拳”或“泳春拳”)据传由福建省连城县严咏春(又名咏春三娘)所创。清嘉庆年间,福建有一位名叫严四的少林高手在连城隐居,他的女儿名叫严咏春,从小随父习武。一天,咏春在河边洗衣服,看见一只白鹤与一条青蛇在激烈争斗,她仔细观察之后顿有所悟。于是她将蛇鹤相斗的缠绕吞吐动作结合南派少林拳法创编出早期的咏春拳。严咏春又将此拳技传给丈夫梁博涛(江西人)。此后,夫妇在连城县设馆授徒,后辗转江西南下,在广东省南雄县和高要县广授弟子。弟子们在广东各地亦陆续授徒,为咏春拳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咏春拳盛行于广州、佛山、肇庆、顺德、鹤山及福建、港澳等地;国外加拿大、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亦有流传。
咏春拳动作姿势较高,招招式式既重规格又重实用。身法讲求闪身、贴身和紧迫快打。防守时务必将对方的攻击点排斥在自己的防守圈外,进攻时要抢进对方的防守圈内。对方进攻时要吞其来势,牵其来力,引进落空;一旦对方抽手逃脱,要顺势而入,送招反击。
咏春拳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朴素,招法实用,手法丰富多变,起脚必配手,发腿隐蔽,出手护中。短桥手,上拦下按,连消带打,贴身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