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湘潭市民间挖整组贺南喜
一、源流
自1983年起,我们对湘潭市、县、长沙市及株洲市的20余名巫家拳名师进行了广泛调查,还走访了福建和湖北的民间武术挖整组,了解了福建省连城武术和巫家拳创始人巫必达以及巫家堰的情况。
巫家拳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创始人巫(非邬)必达,字有能,生于清代乾隆幸未年(1751年),祖籍福建汀州府连城(非湘潭人);连城自南宋时期起,即有习武之风,巫必达自幼受家庭影响,练习南派少林拳术(现福建称为连城拳),其艺尚精。为进一步深造拳艺,巫必达从青年时期开始,就远离家乡,走南闯北,遍访名师,曾先后到达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地。在湖北期间,他一面授徒(现湖北有巫家堰之拳),一面精心学习武当内家拳法。乾隆末年,他到湖南株洲霞湾大石围李大魁家教习拳术;后至湘潭马家河冯南山(字抗百,人称百先生)家教习拳术。李、冯两家均得巫家拳法之真传。李家以精其钯术著称;而冯家则以精其棍术闻名。清嘉庆壬申年(1812)巫必达病逝于湘潭冯南山家,享年62岁,葬于湘潭市东郊黑石头后高家冲尾,由冯、李二姓门人修墓立碑,现该地尚有墓碑可考。
巫必达自乾隆末年来湘授拳起,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传人七代,门徒数以万计。巫家拳是巫必达将福建少林拳术的多种攻防手法与武当内家拳法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秘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别的少林南拳、又不同于其他内家拳的南少林内家拳。巫必达晚年将其拳术整理为各种套路,有的偏刚,有的则偏柔。在教授门徒时,根据不同身体条件,因人施教,逐渐形成巫家拳刚柔相济的完整体系。当今民间流传的主要套路有如下几种:
二、类别
拳术类
有梅花拳、太子金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单吊六肘、摆门六肘、探力心意拳、掐吊六肘(掐吊六肘又分为:金拳【又称二仪拳】、木拳、水拳、火拳【八门金锁】、土拳【又称翻天印】、三十六擂拳【又称小翻印】;三桩六肘。
器械类
有长兵;七步连针棍术;短兵:巫家单刀;双兵:巫家双锏;暗器:金钱镖;其它兵器:六合南阳钯、猛虎下山钯、长凳。
三、风格特点
湖南巫家拳套路尚多,各种套路的风格亦异,但本质是共同的。
1.布局合理,结构严密。运行路线多为直线往返运动,活动范围小,保持了南拳的“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各种套路,从始至终无扑跌、滚翻和跳跃动作。整个套路无虚招、无花架;招招势势包含着极强的攻防意识。套路衔接流畅,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动作始终无明显的停顿过程,劲力内含,无阳刚之美,要求劲断意不断,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
2.桩势奇特。以长三步(又称胛箭桩)为基本桩势,势高,步幅小,两脚左右距离与肩同宽,前后距离比肩稍宽,两膝盖微屈,十趾抓泥;丁不丁,八不八;重心稍偏后脚,似三体势;要求消腰隐腿,护裆猴胸。此桩之特点在于实战中能前后进退自如,左右躲闪灵便。
3.攻防手法一多二变。进攻的主要手法就有六肘(擂肘、搁肘、扁肘、沌肘、摇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