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1953年,姚承光出生在北京一个富有浓厚武学氛围的家庭,父亲姚宗勋乃意拳宗师王芗斋的衣钵传人。王老曾对宗勋先生题诗赠扇,赐名“继芗”。姚承光小时候身体较弱,因此从8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督导下习练意拳,到十四五岁时体质已大有改观,进而又学试力、发力、推手等。此时的姚承光在与比自己年龄大的师兄们推手时,也能运用技术将对方发放出去。他领略到了意拳的奥妙,练功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加上父亲的亲自指导,功夫自是日益精进。
然而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以教拳为生的父亲失去了教拳的自由,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但是父亲仍坚持让承光练拳,不许中断一日。父亲要求承光早上4点必须起床练功,白天无论多累,晚上仍要站桩、试力。十年如一日,姚承光持之以恒。“文革”过后,姚宗勋先生雄心又起,他要培养中国意拳的中流砥柱。于是姚承光和父亲的其他弟子姚承荣、崔瑞彬、武小南、刘普雷一起,每日接受近8小时的强化训练,站桩、试力、发拳、推手、散手,这种简练而凝重的单线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5年。
1985年父亲去世,姚承光突然成熟了许多。以前在父亲强有力的臂膀之下,意拳事业的现在与未来似乎不用他过多考虑,而现在他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
“承光,你不练意拳则罢,要练则必须成为最棒的,因为你是姚宗勋的儿子”。父亲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时刻激励着姚承光,他又沉浸在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之中。从1985至1994年的十个春秋过去了,姚承光完成了由拳手到拳术家的飞跃,他下定决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要专注、忍耐、自强不息,为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为中国意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奋斗不息!
“拳术是一门科学,若随世俗庸夫之见,为名利而随波逐流、欺世盗名,所得者仅一己之私利,所失者乃拳术之真髓,而且人格丧尽,此非做学问者所为”。这是父亲生前经常教导承光的话。面对意拳的现状,为了正本清源,将科学系统的意拳公之于世,1994年姚承光毅然辞去公职,在国内外友人、武术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成立了武馆,从此踏上了一条“弘扬国粹,发展意拳”的风雨之路。
经过50年的训练和17年的教学实践,姚承光总结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意拳教学训练体系。他认为: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处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既然意拳的基本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我们就可以在站桩有了感觉之后就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将基本功训练同步进行。各项基本功有了基础后则要将实作训练推上日程,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在实战中检验基本功,从基本功训练中提高实战水平,使它们相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总体水平的提高。当年姚宗勋先生习意拳仅用3年时间就代师比武、替师授艺,其进步神速的奥秘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