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编者:本文作者自述,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本科期间接触的太极拳,曾得内蒙古自治区陈式拳专家钦格勒图(音)先生、陈式拳专家著名画家妥木斯先生等多位太极拳家的教诲。使作者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较深刻变化的有两人,一位是其外祖父,一位是孙式太极拳家孙剑云先生。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利用清华每年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向外祖父学习蒙古密法。蒙古密法是蒙元帝国时期太极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1992年,遵照外祖父的嘱咐,作者开始师从孙剑云先生修习孙式拳。孙剑云先生的孙式拳学帮助作者厘清了许多关于太极文化方面的疑惑,使他认识到蒙古密法与孙式拳学殊途同归,本无二致。此外,剑云老师对太极文化的深刻认知也使他进一步深化了对蒙古密法的认知。作者认为,孙剑云先生不仅是他修习太极拳的导师,同样也是他蒙古密法修习过程中的导师。剑云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作者对太极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并催生了《孙式太极拳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本文即该书的第二章《孙式太极拳桩功》。
第一节孙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分的要求
太极先贤曾言,“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需贯穿,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等等,这就涉及到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身体各个部分应该严格遵守的规范或规矩。对此,孙禄堂先生曾提出“三害九要”用于规范身体的各个部分;孙剑云先生在《孙式太极拳剑》中的“太极拳身法概要”中也有详细说明;我亦曾从家亲修习“蒙古密法”,这些关于身体和心意的锻炼方法,都对身体在心意引领下的动作过程有着一些严格的规定。下面总结相关方面的要点如下。
1.1头面部
行拳过程中,面部表情应自然,头项端正松竖,虚虚向上领起,眼睛向前方平视,尽量用余光照顾上下左右;口微闭,齿轻合,舌顶上颚,下颌里收。呼吸宜任自然,尽量用鼻呼吸,也可鼻吸口呼。这些状态的复合叠加即是虚灵顶劲。
1.2上肢部
肩部宜处松沉状态,腋下要虚开一些;肘部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寓有垂意;手腕部宜呈松塌状态,可进一步细分为里塌和外塌两种状态。手掌形态呈五指分开,手心虚含,如同抓抱一大球。手掌成拳时,先将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同时向里卷曲扣向手心部,不要过紧;再将拇指卷曲扣向食指和中指的中部;整体微微用力成拳。
1.3躯干部
胸部呈放松状态,不要刻意内含;背部随头项松竖有微微拔起之意;腹部宜呈松静状态,所谓松静,是指在行拳过程中,切忌刻意鼓荡,只要随呼吸运行,自然动作即可。腰部是太极拳行拳的关键,宜呈松沉兼松竖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塌腰。臀部随腰腹动作,松敛即可。
1.4下肢部
裆部宜呈虚圆兼松圆的状态;胯宜呈松软的状态;膝部要略弯,脚踝部尽量放松;脚部,无论全脚着地,还是脚跟或前脚掌着地,都宜保持脚掌松平,足心微微内含的状态。
根据上述说明,结合太极拳先贤们的经验,简结如下:
竖项起灵劲,极顶通涌泉;腰脊微微直,足底轻灵点;腰腹常松开,呼吸任自然;沉肩又坠肘,膝弯胯宜软;手张神意至,九要始俱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