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从“内三合”说起
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内三合,首先是心与意合。“心”是什么?一般是指心脏、心思、心意等,“意”是什么?意是指意思、意向等。在“心与意合”这个短语中,应该是分别指“心思”与“意向”。但心思、意向这两个词的含义有点近似,需要加以适当的区分,界定各自的含义才行。只有把两者区分清楚了,然后有区分才能谈得上相合。先说“意”,拳论说“用意不用力”,是说拳势的运动不是用力进行的,而按照拳意的指向,即“拳势本身的意向”而运动的,这个“意向”是“拳势”本体所具有的主宰和动力,所以这个“意”是“拳意”,区别于“心意”。再说“心”,心是心思、心意,它是大脑的思维功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经过这样的区分,可知心与意合就是指行拳时大脑的思维活动要与上述的“拳意”相合。例如拳势是向前打拳,大脑的思维也要一起向前,不能走神“开小差”。
其次是“意与气合”,由于先有“心与意合”,那末“意与气合”实际是“心与意与气合”。要说明的是这“气”是“内气”,是生命之气。
内气的运用虽与呼吸之气的鼓荡推动密切相关,但内气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是要通过练习才能“得气”的,拳论“以心行气”是对得气后的描述。至于在“得气”之前的练习,是通过思维和拳势的双重导引(意与气合),配合口鼻呼吸,经过长期揣摩才能随心所欲地达到拳论所说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和“以气运身”。所以这个“气”的把握,是“内三合”的核心。“意与气合”把握好了,最后“气与力合”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使内气直接参与拳势的打击目标,能显示出太极拳的超常劲力。可见“内三合”实际正是一个练习拳的步骤、层次和过程,岂可等闲视之。
(二)内舒适
我自幼体弱多病,渴望武术能够健身。当初,一位初中同学,我至今还熟记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本陈微明著的《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我如获至宝,从此与太极拳结缘,不觉相伴已逾60余年,如今我已是一个80岁的健康老人了。在漫长的60年中,一直以书为师友,无师自通,从“装模作样”“照猫画虎”,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天天有进步,年年老样子。然而矛盾的发展,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某日,忽发奇想——太极拳就是练“内舒适”。
“内舒适”是什么?就是在行拳走架中,由于内气的升降鼓荡,使“气遍身躯不少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势势沉稳轻灵,浑身松爽舒畅,如烟云舒卷,碧波荡漾。古人云:“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莫非就是这种境界!无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