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凡学拳之人,大都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为病之说,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于《太极拳论》文字简短,对何谓“双重”未加详尽说明,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的说:“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这是从行拳者自身用力方法来说的。
有的说:“如对方打来,立即还手抵抗,那就犯了双重之病。”——这是从对打双方的用力方法来说的。
有的说:“两足同时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分于两足,叫做双重。”——这是从两足的用力方法来说的。
有的说:“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双手也不分虚实,亦成为双实。”——这是从双足和双手的用力方法来说的。
还有人以列表的形式,将“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轻偏轻”“半沉偏沉”“半浮偏浮”等九项列为“病手”,将“双轻”“双沉”“半轻半重”等三项列为“功手”,等等。
如此众多的说法,对练拳有素者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对初学者来说,则如入迷雾,感到茫然。
其实,只要认真研读一下古代的“阴阳”学说,就不难发现《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双重”为病论,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双重(chóng)”为病论。或者说它是古人“(双重chóng)”为病论的具体体现。古人云:“天无二日,地无二五”“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究,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究、双、同必争其功,何耶?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不失其独。”世间万事万物皆如此,打拳亦然。上面提到的“轻”“重”“沉”“浮”等,本身并不为病,但当其变为“双轻”“双重”“双沉”“双浮”以后,则为病。因为古人的“阴阳”学说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分离,不再有道”。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不为病,而双阴双阳则为病。“双重”或“双轻”之所以为病的关键不在“重”或“轻”,而在“双”,即重“(chóng)”因为它违背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
表面看起来,“双重”的病的说法似乎是指力量的大小,而实际上是指力量的运用。打拳的姿式和劲别是千变万化的,是不可穷尽的,很难用一般的词语表达清楚,但只要懂得“阴阳”之理,就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述。为所有的“双重”“双轻”“双沉”“双浮”等,都可以用“双重(chóng)”来表述,这就是“大道至简至易”的道理。也就是说,在劲别上,不论是“轻”是“重”,是“沉”是“浮”,只要出现“双重(chóng)”,即“双阴”或“双阳”,均为病。太极名家王培生先生说:“大脑思维离不了阴阳哲理,违背了即犯‘双重’之病,否则,枉下功夫,难以登堂入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太极拳论》提出的“双重”为病的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打太极拳时,要善于用巧劲,不用拙力,要善于用活劲,不用死劲。要随机就势,借力打人,实现“四两拨千斤”。这种巧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根据行拳的需要,或强或弱,或大或小,或虚或实,或轻或重,随机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