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接上期)
[正文]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校勘]
(1)[曾本](曾昭然著《太极拳全书》,1960年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虚领”作“虚灵”。按:虚灵,别本作“虚领”,殊不可解,“顶劲”别本作“定静”,则饶有意义。
(2)《太极拳真诠》“不倚”作“不欹”,倚通欹。[图本]后二句作“中立不依,乍隐乍显”。
(3)杨氏家藏抄本“忽隐忽现”作“忽随忽现”。
[诠释]
虚者,虚灵不昧,反乎其实也。顶者,头顶也,亦曰囟门也,道家称为上丹田,泥丸宫,素呼天门、天庭、昆仑,为“至高清虚之地”。易曰:“行其庭,不见其人。”“庭”即天庭;“不见其人”即虚也;“行”,神气流行也。所谓虚领顶劲,即“提顶”或“顶头悬”。太极拳是“四平拳”,即“心平、眼平、顶平、肩平”,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身桩端正的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勿忘勿助,若有若无,则虚灵之气自然上升,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即此意也。《十六关要论》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俗说“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可见灵机即神,系精气所化,为心之官能,发于头顶。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至高清虚之地之虚领,可提挈全身,升发一身阳气,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机。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派生机。”正如诗之歌咏:“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丹田”一词,源于道家,现已作为太极拳学和气功学中的基本术语。丹田是培养精气,调理精气神之处,是精气神三妙品凝聚伏结成丹之所。
丹田之形态学定位,诸家说法不一。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里提出丹田有上中下之分,眉间为上丹田,心下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后代之根据精气神修炼谁为主导,其具体定位更见纷纭。如两眉间印堂、祖窍穴,及头顶百会为上丹田。亦有指脑中泥丸内,鼻准至额颅间为上丹田,称其为“乾顶”、“天谷”、“内院”、“玄关”,为炼神还虚之舍。两乳之间膻中穴为中丹田,亦有指膻中至脐间为中丹田,为炼气化神之舍。脐神厥穴,脐下一寸五分(同身寸汽海穴,脐下三寸关元穴,甚至中极穴、会阴穴均曾被认为下丹田,亦有指脐下少腹,脐下会阴之间为下丹田,为炼精化气之舍。此外尚有前丹田,后丹田,顶丹田,底丹田之说。脐下关元穴内部及其周围为前丹田,系炼精化气,后天精气归藏之处。腰间命门之域为后丹田,系先天精气寓寄之处。头顶百会之域为顶丹田,系炼神还虚及人气天气相交之处。海底会阴之域为底丹田,系真气生化及人气地气相接之处。
而太极拳学通常的见解,多以关元穴内部及其周围为丹田。如顾留馨说:“丹田即是腹部”。此亦为前丹田,而腰间命门穴为后丹田。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