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净意虚空”指的是,在内功习练到一定层次后,可以达到精神意念净化,身体内部空空荡荡的的境界,即后天的识神,包括各种私欲、杂念等等都排除掉,内气把五脏六腑、皮肤、肌理、经络等全部打通,使得体内感觉空空荡荡。“净意虚空”是性命双修进程中的景象,是尽性立命的具体体现。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心意拳,因内家拳的修为都是相通的,太极拳习练到一定阶段也是一样。下面结合原始太极拳习练谈些个人体会。
一、动静相间是步入“净意虚空”的重要法则
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原始太极拳根据老谱记载,最早可以追朔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因此说,是黄帝看到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太极拳。老拳谱上还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
原始太极拳拳谱讲述,张三丰(1247~?)祖师1324年到武当山,调神九载,道始成,人称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道教邋遢派。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编成为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的系统完整的原始太极拳法。该法被道教邋遢派尊为主要功法,从此在道教内部代代秘密相传,世俗难以问津。正是由于此原因,原始太极拳保留了与现在社会流行的各家太极拳不同的特色。
首先,从拳架构成上看,原始太极拳共分动、静、快、慢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特点,既自成功法又相互联系,保障了原始太极拳整体功法功能的显现。动部又叫九转还阳功法,有十三组动作,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静部是原始太极拳法的主体,有二百零二个动作,是技击的主要部分。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也称后十三式,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慢部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其次,从盘架行拳上看,原始太极拳有三个方面特点:
1、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
2、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3、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因此,它一改现在流行的陈、杨、吴、孙等太极拳行云流水和武当山其他太极拳轻灵快捷的盘架方法,而是呈现出以慢为主,兼以发力的凝重、沉稳、浑厚的特点。
再次,原始太极拳在行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道法自然”的宗旨。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对立与统一。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不可故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具体心法上遵循的原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