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浅析螳螂拳的起源与传承----
上海精武总会传统武术研究中心----张建方2011年
一、王郎是螳螂拳的创始人
作为优秀的武术流派,螳螂拳的影响是广泛的,即使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体委在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武术流派时,螳螂拳被列为最有影响的十大拳种之一。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武林界普遍认同是“王郎”创编了螳螂拳。在螳螂门内,“王郎”更是被各门各派共奉为螳螂拳的创始人,是开宗始祖。这个观点,也被许多权威部门和武术辞书所认同。由张山、裴锡荣主编的《中华武术大辭典》中,对螳螂拳的起源作了这样的概述:“螳螂拳,象形拳类主要拳种之一,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拳师王郎所创……”
然而,由于王郎创拳的说法并不见史载,也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因此,在王郎创拳的断代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传说和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梁武帝时期说”、“宋元时期说”和“明末清初说”。最近还有资料称,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螳螂手”的描述。于是,有人还把螳螂拳的起源前推到了汉代,甚至更早。
那么,作为同一个武术拳种,一个大家都认同是由同一个人创始的武术流派,在其起源的断代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同观点?而且时间跨度又相差了整整上千年?持各种起源时代说的根据又是什么?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究其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文字传承和非文字的口头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中,文字传承表意清楚,除了在转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笔误和遗漏外,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偏差,俗话常说“白纸黑字”,就是这个道理。非文字传承,则是学习者“看”“听”,教导者“讲”“做”,言传身教、生动直观,是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但这种传承方法,会因人的天资不同,身体条件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和理解领悟的不同而产生“异”“偏”“误”、“谬”、“讹”的现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中华武术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非文字传承占据了很长的历史阶段,王郎创拳的年代,之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看来主要还是因为非文字传承的缘故所至。
1、王郎创拳于梁武帝时期说
持该说法的依据是,据传王郎是随陶弘景学法、学拳术的丹士,是在学艺与人较技失利之后,乃从螳螂捕蝉的情形中得到启发,最终将螳螂捕蝉的情形悟成拳理而创成螳螂拳的。
陶弘景(456-536)字通名,号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和练丹家。永明十年(465年)归隐茅山。陶曾献丹于武帝,是南北朝时期很有影响的人物……。既然老师为史书记载的历史名人,且有着确切生活的年代,那么跟他学拳的人当然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既然老师确有其人,那么学生也该鲜活明白,于是“王郎为山西人,是在茅山随师学艺”等说法也常见纸端,这便是王郎创拳于粱武帝时期说的由来。
然细细想来又觉此议颇为蹊跷,为何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