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盛夏时日,我们来到山西省省会太原,参加《搏击·武术科学》青年武术学者研修班,并共同庆祝《搏击·武术科学》创刊十年。十年来,《搏击·武术科学》陪伴我们成长,它带领我们走进学术的殿堂,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探求真知,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以饱满的学术热情,执着的学术精神为中华武术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在研修班中,《搏击·武术科学》邀请了众多知名的武术专家、学者与我们切磋与交流,其中,洪浩教授与乔凤杰教授的精彩讲座发人深省,意味无穷,两位学者开拓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立足现实,分析当今武术热点问题——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因受到西方体育与现代科技的双重影响,一直在探索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在本土化模式与西化模式的艰难选择中,我们听到了两个声音,洪浩教授对于武术现代化的追求,乔凤杰教授对于再造传统的呼唤,这形成了两条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道路。
一、武术现代化的追求
纵观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将1901年武举制的废除作为武术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中被迫进行的,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于是,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中西体育文化碰撞迫使武术在纷繁复杂的发展道路中选择竞技化,所以,人人能练,便于比赛就成为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马良邀集专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它打破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是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积极尝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武术竞赛规则》,它是仿照西方体操规则而制定的,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作为非奥运项目被保留下来,但是武术一直试图提高自身的地位,便以“入奥”为目标,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西化模式。洪浩教授指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继承武术的传统,我们追求的是武术的现代化,而不是武术的“西化”,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是一种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不少学者支持洪浩教授的观点。首先,传统武术现代化是外在冲击与内在诉求的必然选择,如王岗指出的,“由于西方强势体育的入侵,外来体育休闲文化的进入,新的体育项目的不断出现,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炼、健身项目的选择率在急剧下降。”(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欧阳友金提出“传统武术发展之路是自我发展的选择,我国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时期,传统武术所具备的农业文化的特征必然不适应工业文化发展的需求,必须运用工业文化所体现的体育价值观进行现代化改造,促使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欧阳友金,龙佩林,东西方文化的时间差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在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若坚持西化模式,即中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却用一个现代化标准评定,使得武术也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了。正如戴国斌所说,套用西方体育理念和技术的武术现代化潜伏着异化为“穿着唐装的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