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
丹田之说,古代气功书上的用词都很隐晦,朦胧难懂,众说纷纭。古人何以故弄玄虚?这可能是由于气功涉及到人体生命的根本,其学问包含十分深广,与古代宗教、哲学、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为了能抽象地又能较形象地把它们融汇在一起而形成一家之言,便采用了高度凝练的言微旨深之语言,进行综合的概括,从而使人“奥雅难通”。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探索人体科学的潜能,对“延我白首返孩婴”的作用,无不孜孜以求,于是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不少气功隐语,也就得以逐步披露,眉目日益明朗。虽然如此,有关丹田的位置,各有所说,“呼吸庐间人丹田”,“三田之中精气微”,此是《黄庭经》对丹田别具一格的论述。“庐间”,《云笈七签》作“胪间”,即两眉之间,又说以身为气之庐。“呼吸”是讲人体进出气,“精气微”指精、气、神三品大药,皆为微妙之灵物。“入丹田”即人体一切气统归丹田。“三田”,中国道家修炼“内丹术”中,对三田的论述,即是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有泥丸、印堂、祖窍等说;中丹田有心正、中央、绛宫、黄庭等说;下丹田有神阙、关元、命门、肾间、会阴等说。
古人有主张守泥丸者,认为“神居最上,顶贯百脉,存之可以出有人无,神游八极,而失则使人善眩晕”;主张守眉间的,认为“五位真人,在面门出入,存之可以收摄圆光,失则使人火浮而面赤”;有主张守心中正穴的,认为“百骸万窍,总通于心,存之可以养神摄念,须发常玄,而失则使人局而不畅”;有主张守脐内者,认为“命蒂所系,呼吸所通,存之可以养育元神,厚肠开窍,而失则使人气沉滞”;有主张守下丹田的,认为“气归元海,药在坤乡,存之可以鼓动元阳,回精人日,而失则使人阳易兴而妄泄”。至理纷繁,令人困惑。北宋张紫阳对此曾发过慨叹:“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终困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清代沈金鳖叹繁执简地说:“……然昆仑(头顶)至涌泉(足心),周身前后之窍,虽各家传授各取其善,若能精守其一,皆可起病,不必得一望二,持二可三见,而辨孰是孰非”。“总之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念止,“则神自虚而灵矣”。《规中指南》后序中亦明确指出:“夫所谓玄关一窍者,不过神驭气。使气归神,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耳。”所以,关于守窍的问题,只要存神凝念,使神不散乱,至于守哪处窍,不必拘泥,应根据各家传授或因病情的需要而定,更多的是以脐下三寸的下田为准。《紫清指玄集》曰:“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灵剑子导引子午说》有“子欲不死长在天,须将元气守丹田。”可见,在修炼道家“内丹术”中丹田的重要性。
《天仙金丹心法》(以下简称心法),在第五筑基章中,说明了即“精藏丹田,所于最下;气藏气海,所处居中,神藏神室所处在上。”在“百日炼丹”(炼精化厢)中,丹田是安炉立鼎结丹之处;气海是炼丹的风、火源;神室是“百日炼丹”后转丹升提,进行十月结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