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习武实用谚语精选(二)
>功夫频道>武术入门 > 武术理论 > 推手与散手
隐藏右侧

推手与散手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推手与散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是一种功法,而是检验功法的一种手段,是对自身所学功法全面综合的检验。祖国传统拳学,特别是冠以“内家拳”名的拳种,都有推手的训练内容。太极拳叫打手、揉手,形意拳叫搓手、撕扒,八卦掌叫盘手,咏春拳叫碌手、黏桥,也有叫演手、粘手、拆手、搭手、缠手的,虽称呼不同,形式各异,侧重有别,但都是作为检验所学功法的手段而存在的。

      推手与散手并无严格的划分界限,搭手为推手,断手为散手。而推手既可以说是散手的前奏和放慢,功深后也可以是散手的升华。对于推手,当前各个拳派虽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和流弊,造成习者练非所用、用非所练的尴尬情形,这一点想必很多学者多有同感,不必多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其实还是出在固定模式的束缚上。

      推手既然是散手的前奏和放慢,那么从一开始的人手训练就要体现出“一切面向实战”的要求。比如点的接触,并非俗传流行的固定好的手搭手的形式和约定好的绕胳膊圈儿,而是一方采取各种拳法或腿法进行放慢的攻击,另一方以顺其力、听其劲、化其行的策略技法进行听、化、引发的反击。这其实在试力时对水流阻力、空气阻力的体认中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不过现在具体到了实实在在的人。从当初试力时,对水流、气流的自我体认提升到了此时推手中的对他人劲力、方向的听、化、引发上,从当初的应感而动提升到此时的因人而动,自然要难得多,复杂得多。

      推手训练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简而言之,主要是点、线、面的学问和听、化、引、发的技术,这些本非笔墨所能描述,但为了澄清当前一些误传谬教,这里就挂一漏万,简要略举几例,以资参考互研,不当之处敬请各方家指正。

      两人交手即有点的接触,攻防互变即有线的变化,进退转换即有面的讲究,而这一切都会在听、化、引、发的技术演变中产生千变万化的形态。如对方以直拳击来,我可以腕背顺其直线劲力引接形成点的接触,同时斜上步使己正面对彼斜面并顺势翻腕施以拿法控制之;也可在顺势接点之时以另一手圈抓、劈举或削掌击之;还可在对方感觉异常收手变化时顺势画立圆以虎扑之形放之。总之并无固定形式,一切因人而动,因势而动,随机而动。但在动时要讲究接触点的位置,化劲引劲时的路线、角度,己身转换时的正面、斜面等技术问题。这些如用文字讲解必定是纸上谈兵,只有亲身体认方能真正明白。这里要说的也只能是一些原则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如推手训练中双方要遵循“守中用中”“沾粘连随”的原则,从一出手就要尽量抢占有利的接触点和有利的位置(即抢点夺势)。推手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在于控制自己的平衡而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守中”就是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平衡不受对方干扰(并非单纯地只守自己的中线),而“用中”就是要时刻控制对方重心干扰对方的平衡(也并非简单地只是指向对方中线或打击对方中线)。王芗斋所谓“拳极重中字,要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是也。那么如何更好地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