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螳螂拳是象形拳术的一种。它是模仿螳螂的形态、搏击特点,结合武术攻防技击动作,而创编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拳法套路丰富多釆,并有南北派别之分。北派螳螂拳,据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王朗所创。传说中的王朗,自幼喜爱练武,后投身少林寺学艺多年。少林寺被官兵焚烧后,王朗返回山东。因身材矮小,与师兄比武,屡被击败。王朗暗自发奋苦练了三年,可惜仍不是师兄的对手,内心十分纳闷。盛夏的一日,王朗在家无聊,走进深林避暑,忽见树上一只螳螂挥舞着“刀斧”双臂与一只大蝉进行激烈的争斗。相斗不久,大蝉便死于螳臂之下。王朗见螳螂攻防有度,擒纵得法,长短兼施,刚柔相济等,颇有技击特点。因此捕捉了许多螳螂回家,经常戏斗,细心观察研究每一个细小的神态动作变化。最后终于在模拟螳螂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少林拳法之精华,创编出螳螂拳法。此外还有二种说法:一说,王朗与宋太祖长拳派斗争中应变而成,二说,王朗与韩通通臂拳斗争时见螳螂搏蝉斗蛇所悟而创。南派螳螂,据传为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编。其技法特点近似南派拳法。螳螂拳的种类和套路繁衍,一般可分为五大流派:一、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该派拳法,多用“七星步”,动作浑厚刚健,刚多于柔,架势舒展。其基本功法有:腰、腿、肩功、站功和拍打功等;二、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梅花螳螂。该派拳法多用鱼鳞步,动作连绵不断,灵活敏捷,似梅花朵朵迎雪开放,轻巧多姿,形象逼真。招势动作,节奏鲜明,发劲讲究顺、巧、柔,横劲多于直劲。三、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该派拳法要求内、外三合(即六合)以意导形、神形并重,从外形看柔多于刚,暗刚多于明刚,发劲常用内劲。四、摔手螳螂拳,又称梅花摔手螳螂。该派拳法由梅花螳螂拳演变而来,因其套路动作中多摔手之法,出手为掌,回手成勾,半刚半柔,故称之摔手。五、鸳鸯螳螂拳。该派拳也是由梅花螳螂拳中产生出来,拳势动作左右对称,故称鸳鸯螳螂。螳螂拳以其刚毅勇猛,灵巧快速,刚柔相济,长短兼施,虚实结合,攻防有度,擒纵得法,变化多端,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的风格而称著于武坛。武林还称螳螂拳为七长八短之拳,它长短俱备,八刚十二柔,刚柔相济等技法,还体现了短打拳法之特点。各派螳螂拳法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螳螂的形象,动作严谨,轻巧,敏捷有力,攻击性强,势式衔接巧妙,手法连环,手、眼、身、步法讲究,快、活、稳、精。发劲富于弹性,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断,快而不乱。练习螳螂拳,一般均先练习基本动作,然后再练习套路,对练和散手。螳螂爪是螳螂独特的手型。螳螂爪的做法是:小指屈曲,指尖触及掌根,无名指屈曲压在小指上,中指屈曲压在无名指上,三指重叠,掌心成一空窝。食指第一节骨稍屈曲,拇指按在食指的第一、二节指骨间。屈腕。技击手法讲究,勾、搂、采、挂、粘、贴靠、刁、进、崩、打、劈、挑、扑、弹等法。最常用的手法有刁手、搂手等。刁手用手掌外沿向外或向内划弧,手腕曲伸成螳螂...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