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六合拳术乃数百年前秘传于民间的一大内家拳宗派。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统一谓之六合。其功、理、术、法、窍,皆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技击理论独特,击法精巧细腻,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因其行功走架不尚花俏,讲究技击,演练时丢丢荡荡,以其深奥的拳理指导研习修炼,故有“非读书明理之人不传”之门规。曾有“书生拳”与“丢荡拳”之称谓。实乃三丰祖师教外别传之一大内家拳宗派。
六合拳术传世以来,择徒甚严,非德才兼备之才难列门墙。故历代承其衣钵者寥寥无几。至清朝中期,传到山东省招远林世春先师。先师晚年传艺于黄县丁子成先生。丁子成先生于1926年创办“黄县国术研究社”,并亲任社长,先后培育出一大批优秀弟子。至此,六合拳术的流传日渐广泛。
一、以捶合势,以势合气
六合拳术讲究“以捶合势,以势合气”。六合拳术百拳之母乃“三捶”。即两手握拳一出一人的捶法。其一出一人,含有六合拳之沾、粘、撑、刺、勾、挂、锯、锉劲力劲法。前腿提膝拔步,后腿屈膝拖进,刹车力定稳之寒鸡步。重心水平移动,磨练下肢的动态力量;上身正直,畅胸实腹,气沉丹田。一步三捶,以动作命名,称之三捶。俗语曰:“出拳容易收拳难”。据师门传曰:当年林世春先师,演练三捶达到一捶两响,出一响,收一响,一出一人,把沾、粘、撑、刺、勾、挂、锯、锉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左右均衡,刚柔相济,阴阳相合,六合归一的境界。
拳经日:“随势而进发于手,勇往直前气当先”。六合拳术以沉稳刚猛的三捶入门,并把三捶视为“活到老,练到老”的母拳。这与八卦掌转掌走圈的“百练不如一走”理论,有异曲同功之妙。势源于形发于体,体之动赖之于气,气之催发实在于意。在动态中保持畅胸实腹、收肛提臀、气沉丹田,是六合拳术内三合之不二法门。
二、以形为体,以劲为用
六合拳经曰:夫六合拳术之体用者,当取“风之轻拂,雨之密集,霜雪之严凝,水之静柔,火之烈灼,雷之震荡,电之速利”。融自然现象于拳术之中,定其形,充其体,阐发拳术精微。寓其形,载其体,探索发劲真谛。
时人曾就问于师:“世传拳术皆讲劲法。太极拳之沾粘劲;形意拳之明劲、暗劲、化劲;螳螂拳之寸劲;尔六合拳术练的是什么劲?”于师曰:“六合拳术之劲,是随敌劲而变劲,在修炼中可以一个动作一种劲力,也可以一个动作多种劲力。尔所谓之某拳某劲这么明确,差矣!六合拳术,每个套路的演练风格皆各有不同,每个招势的劲力亦皆不同,同一招势在不同的拳套中也不尽相同。劲,有发于根,有发于腰,有发于丹田,有发于肩,有的只是手腕一转,有的以身催手,有的以手领身,其精微细巧之处,语言难以表述也”。
三、法合阴阳,劲走刚柔
六合拳经曰:“阴阳相生,动静相合,静如山岳,动如龙蛇,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把阴阳、动静、内外、形神,作为相生克、相对立、相转换的矛盾统一体。《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庄子》则认为,“是此亦彼也,彼亦是此也……彼是此,莫得其隅,谓之道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