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看过刊于《精武》2007年11期莱阳裔人《螳螂拳史源考述》一文,有几处疑点。草成本文与莱阳裔人商榷。
一、关于王郎就是于七并创螳螂拳于崂山这个问题
烟台、青岛等地的螳螂拳界一直有争议,在此不多赘述。文中提到的自猿人洞、出洞这些拳法在李秉宵传赵珠、梁学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拳谱如道光年间的《拳棍枪谱》、《可使有勇》以及后来民国时期崔寿山老师的《螳螂拳谱》中均无记载。而且《可使有勇》中明确提到“王螂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但却没有关于所谓白猿拳法的记载。自猿拳法在实际的流传中,李秉宵一脉也少有练习,现在能看到的一般也就是白猿偷桃一趟,而且似乎也是清末民初时由别的流派发展入梅花螳螂中的。而白猿系列拳法却是升宵道人传李之箭传王云生、范旭东一脉七星螳螂的重要拳法。因此于七在崂山创了白猿入洞、出洞这些拳法而李秉宵上崂山学得这一说法很难成立。另外,说滚龙肘技法得名于崂山玉皇殿东、长春洞后“滚龙洞”也过于牵强。
二、关于《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
1、莱阳裔人文中说道:“原书著者,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并列举了拳谱中戏谑僧人和对道教不敬的句子。升霄道人不是僧,我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不是道士呢?在《罗汉行功全谱》的一个序言中有“……惟吾邑云花观升霄道人……”这样一句话。我们都知道“观”是道士修行的地方,住道观又称“道人”不是道士又是什么人呢?另外《罗汉行功全谱》中记载的罗汉行功法从理法及分析来看实际是道家吐纳导引术的延伸和演变,例如“仙人拱手”一式就和八段锦中的“提地托天理三焦”异曲同工。因此,《罗汉行功全谱》的作者升霄道人应该是位道士。
2、莱阳裔人提出李秉霄就是升霄道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莱阳县志》记载:“习螳螂拳术是小赤山李秉宵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宵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越数月,秉宵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宵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宵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
按莱阳县志的说法李秉宵的螳螂拳是乾隆时医治好了被关押在狱中大盗的病,大盗报恩传授的。这和莱阳裔人《螳螂拳史源考述》一文关于李秉宵上崂山得艺于善和禅师(于七)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且按“于七即王郎(1609-1702年)”来推算,1702年是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说于七在康熙四十一年就已去世。李秉宵又如何能在乾隆年间上崂山随于七学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海阳县志》记载,“清嘉庆初年,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之侄李秉霄,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螳螂拳传人县境。”
按海阳县志记载。嘉庆初年李秉霄才外出学艺,这与莱阳裔人李秉霄就是《罗汉行功全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作者升霄道人的观点,时间上出入甚大。
崔寿山《螳螂拳谱》序写道“……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围不第,抛却毛锥子,匿迹林泉,其所与交游者,皆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