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功夫频道>武术相关 > 武术文化 > 武术审美的道与韵
隐藏右侧

武术审美的道与韵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武术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各种武术拳种和器械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典美学内容。本文从中国人对武术的审美方式作为论述的起点,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为论述主体,着力以美学的思维方法更加深入地剖析和凸显属于武术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中国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从中国人审美方式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出发,充分展现武术真正魅力所在。 

    一、武术审美的逻辑起点:“道” 

    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核心范畴,概而言之,中国古代道论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道家的宇宙本原之道,即“天道”。在武术中就是“气”,它是武术审美的本源及其内容的展开。另一个是儒家的人伦忠恕之道,即“人道”。在武术中就是“武德”,它使武术的审美走向美与善的统一。道家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领悟“道”并与之和谐相处,儒家则重视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恪守圣人根据天道原则所制定的道德规范。 

    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道”主要是现世性、此岸性的,而在西方文化系统中,“逻各斯”对来世性、彼岸性的宗教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儒家哲学中,“道”即人伦忠恕之道,除了现实的人生、人世之外,其对任何彼岸世界的问题都不感兴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总结孔子之道时说:“夫子之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就是“人”之义,“合而言之”,即“仁”“人”结合,施“仁”于“人”此为道。 

    老庄的道论较儒家更加玄妙,但其最终基点仍是现实人生。老子以道之本体论证天道人道的自然无为,旨在回归那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而庄子则将“道”更多地引入了人生哲学,在本质上追求人性向自然性的复归,旨在超越人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为逍遥、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总之,儒道两家的“道”都关注人生,使人在向社会人伦和自然本性的复归中实现对人生的超越。 

    因此,中国“道”论的现实性特点使得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将审美追求指向现实人伦教化,在对自然的审美中或以比德的方式去发现自然美本身所折射的人伦教化意义,或神与物游的境界中与天道合一,达到对必然的超越。在审美过程中,则往往强调“静”、“虚”的审美心境,关照艺术作品时往往超越具体的“象”、“形”去追求其内在的“意”和“神”,从境界的超越性中寻求对美的体悟。所以,从道的起点上衍生出的中华武术,其美的本身就源自“道”的境与韵。 

    二、武术审美方式的特征 

    (一)追求武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武术审美重视“天人合一”的境界。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到达天人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