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九守”是道教重要的修持原则。在不同的道书中九守的名称和内容不尽相同。在《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中,“九守”为: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在《通玄真经》的《九守》篇中,名为“九守”,实有十基,以九为名,大概言其多之谓。《通玄真经》的九守有十项,分别为: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唐代默希子曾解释“九守”为:“九者,易之数终,明极则变,变则乖道。守之者,居元龙亢悔,可越三清之表。忽之者,则牝马不利,将沦九幽之下,固宜守道,不可失常也。”他认为人若不修九守,便会与道相违、进退得咎;若修九守,就能达到与道合真,从心所欲、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武与道合,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太极拳所具有的巨大的养生、技击和文化价值已经为世人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本文着手从道教重要的修道原则“九守”理论出发,阐述和剖析其在太极拳的拳理、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等方面的功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道教的“九守”理论,以《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中的阐述最具代表性。《云笈七签》中的“九守”凡九篇,分别为:守和第一、守神第二、守气第三、守仁第四、守简第五、守易第六、守清第七、守盈第八、守弱第九。具体论说如下:
△守和第一
者君曰:天地来形,杳杳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在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者死,顺者生。故静寞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于天也,而骨骼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贵在守和。
道教的守和是指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守和即是守中和。太极拳也是非常看重守和,认为守中和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之一。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中和,既是拳术修为的关窍,又是拳术运用的原则。“在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指内劲处于静中之动,即虽然内劲未与外界发生作用,但能和而不流,无处不在。“和”指内劲处于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