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接上期)
内家拳的起源与发展
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武术由《王征南墓志铭》开启了内外家之分的先河。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但是内家拳的出现,黄宗羲写得很清楚:“盖起于宋之张三峰”。黄百家也说:“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说明从张三峰开始,中国武术进入了内外两家明确划分的时代,黄百家对这种分离的机理也作了概括。
有人觉得“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的说法不合理。笔者以为,这个描写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符合武术的发展规律。在高深的外家拳术中可以孕育出内家拳术,内家拳术也必然是从成熟的外家拳术升华或分化而成。犹如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进人高等数学。在张三峰之前,虽无内外家之分,但内家拳的原理、练法,已经孕育在高深武技之中。我们可以从大量早期文献中窥测内家拳发源之端倪。
首先,从理论上,老子的《道德经》,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经典。“致虚极,守静笃”,“牝恒以静胜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都符合内家拳的原理。太极拳就是道德经在武学上的活样板。在古代战争中,围魏救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庄子·说剑》篇有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更具体地论述了内家拳术“后发先至”的原则。所有这些,从指导思想上都会对内家拳的发源产生影响。
《吴越春秋》记载了越女论剑的故事。越女对越王说:“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引文略有删节)。这里的“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与太极拳论的“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如出一辙。简直就是古传太极剑。
更有意思的是,越女说她“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这和张三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有点类似。越女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又和《道德经》中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甚为契合。这些类似的说法,一是道出了内家拳产生的“顿悟”机理,二是道出了高级技艺的“易简深奥”特征。佛教有“顿悟”与“渐悟”之别。其实,“顿悟”只有在相当深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是由渐悟到顿悟。牛顿见苹果落地而顿悟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梦蛇自食其尾而创造苯环结构式,正因为他们是顶尖的物理化学专家。越女“忽自有之”,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都是他们在相当成熟的外家拳术基础上的“顿悟”表现。王宗岳所谓“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招熟”和“用力之久”是渐悟过程,“豁然贯通”就是顿悟。
越女所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老子所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都是说其“道”其“言”易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