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对几则武术谚语的理解与操作
>功夫频道>武术相关 > 武术文化 >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隐藏右侧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杭州 王春华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为了提高应试武举人的素质,更好地实施武举制度,封建国家还创办了“军事院校”——武学。武学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其完善则在宋代。宋代武学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州府分别设置,招收低级吏臣和门荫、草泽人等。武学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凡武艺技能和军事理论达到合格标准者,均可以参加武举的考试,成绩优异者还可以直接经皇帝殿试后授予官职。这样,武举制度便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了起来。自两宋到明清,武学教育一直是封建国家培养武艺人才的重要手段,武学学校则成为军事将帅后备人才的培训基地,因而受到教育家、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在古代学校教育史上,武学与武举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唐代创立武举制度时,主要是考核体能和作战技术,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考试种类,以及跷关、负重、身材等相关体能项目。据《唐六典》卷五载:“以五等阅其人,一曰长朵,二曰马射,三曰马枪,四曰步射,五曰应对。以三奇拔其选:一曰骁勇,二曰材艺,三曰可为统领之用。”基本上不考文只考武。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的制科中,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属于文举,并不在武举之列。这也说明,唐代武举所选,偏于下级军官,基本与高级军官无缘。尽管武举出身者可能后来极为有名,如郭子仪,但他是靠多年实战打出来的功业,同武举出身关系不大。从《唐书》中的列传明确记载武举出身者仅有郭子仪一人来看,反过来说明了武举选出的人大多默默无闻。所以,欧阳修对武举很看不上,在《新唐书·选举志》中说了武举的基本制度后,评价道:“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而马端临反驳欧阳修的评价,能举出的例子也仅仅是郭子仪。

    武举出身的人能不能打仗,确实值得存疑。唐末五代,正是兵荒马乱军人跋扈的时期,而恰恰在这一时期,武举并未举行。王栐《燕翼诒谋录》称:“唐设武举以选将帅,五代以来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直到形势稳定的北宋仁宗年间,才又恢复了武举。与唐代不同的是,北宋重视军事理论,武举考试把韬略放在首位,其次才是体能和技艺。“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其间以策略武艺俱优者为优等,策优艺平者为次优,艺优策平者为次等,策艺俱平者为末等。”(《宋会要辑稿·选举》)书面考试内容几经演变,最终确定为考《武经七书》。

    宋朝重文轻武,尽管武举与文举并列,但武举出身者朝野不看重,自己也会觉得矮一头。武举考中,不过是差遣去干一些“京东捉贼”、“教习骑军”的事情,甚至还被差遣榷酤之职。元朝最重军事,但恰恰是元朝并未实行武举。尽管元朝的文举也乏善可陈,而武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