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开办的正规军官学校是宋朝建立的武学。武学是宋朝为武举而设的军校。
北宋武学几经兴废。第一次发生在北宋庆历三年,也即公元1043年。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一日,在范仲淹等人的建议下,仁宗下诏置武学(军校)于河南开封“武成王庙”,将文事与武备并立,主管官员叫阮逸,其官职为武学谕,开始大规模培养军事人才来增强军事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开办的正规军官高等专科学校。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受命官修一部军事著作,曾公亮和丁度两人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武经总要》。但该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无人愿意入学。
30年后,即熙宁五年(1072年),枢密院“上言请复武学”,宋神宗在经过各种考量后下诏“复置武学”。“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规模最大时曾达到200人,分为外舍100人、内舍70人、上舍30人,学习期限三年。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学校供给食宿。这三种资格的人均需两名中高级官员做保,并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武学教师称教授,选文武官员中知兵法者担任,学习使用的教材是《武经七书》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等。有愿意学习操练阵队的,酌情量给兵伍,任其演习。
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枢密院上书:“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将帅之任,民命是司,长养其材,安得无素?国家承平,及此闲暇,臣等欲乞复置武学,以广教育,以迫成先朝之志。”于是,武学渐兴。
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武学教师改教授为博士,并增设武学谕。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学制仍是三年,三年后考试,及格者按等第授官,不及格者明年再试。
但此间遭到许多儒家士大夫的责难,他们认为:“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裴度等,岂尝专学《孙》、《吴》?立学无谓,故亟罢之。”于是出现了“英豪”之士耻于就学的怪象,入军校学习者寥寥无几,导致各州县竞相废武学。
南渡后,南宋因饱经战乱之苦,众多的移民背负着太多的国仇家恨,现实的残酷使宋人知道,只有保国才能治国。当此之时,国家最为需要的是统兵打仗的将帅之才。正如武状元兄弟陈鹗、陈鳌的父亲陈文教导他们所说:“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此时也。”所谓“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是也。对于收失地、雪国耻,迎请二圣还朝,文人雅士的“坐而清谈”,自不如铁血之士的“起而行之”。绍兴十六年(1146年)复旧制,重置武学。
宋代兴办军校,前后历经三次,特别是熙宁和崇宁年间的武学,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均堪称空前绝后。宋朝的武学与武举,确实培养、选拔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如许思纯、熊安上、周虎、程鸣凤、张建侯、历仲方、江伯虎、蔡必胜、华岳、薛奕等。那么,这些军校毕业生最后都分配去了哪里呢?绝大多数情况下,朝廷会安排他们担任寨主、监押、三路巡捡、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使等职。
寨主,职掌招收土军、阅习武艺、防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