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中华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运动形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立、完整而又严密的武术文化体系。本文旨在论述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各种影响。
1、儒家文化对武术礼仪的教化
“武”字,最早的阐释是《左传》,其记载有:“楚庄王日:夫文,止戈为武”。说出武不是用于战争,而是为了停止战争,为了自卫,所以也出现了“惠人”“恕道”“以德服人”“不念旧恶”之类的成语,这些无不受到儒家文化“仁、礼”的影响,形成了独立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是一个说礼大国,故有“礼仪之邦”之称,武术作为璀璨文化上的一颗明珠,武术礼仪不仅是体现出一位习武者武术上的造诣。儒家传统文化中对礼的教化,可以分别从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儒家文化经典的代表人说起,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2、儒家文化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
武术产生技击,后派生了套路和功法。技击是原始人类和大自然做斗争时积累的经验。此时原始人类之间的战争孕育了中华武术,伴随着社会的进程,到了奴隶社会,武术是作为直接解除对手战斗力而伤残对手甚至杀死对手的手段而存在的,这时武术的技术风格主要讲究“一狠、二毒、三功夫”。而“狠毒”二字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表现出原始武术技术以搏杀为目的的逆健雄勇之美。因为当时的人们处于野蛮和蒙昧的阶段,体现肉弱强食的生存之道,没有受到一些文化背景的教育。
(1)武术的“内外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体,视整个宇宙为系统的有机统一。这些都受到儒家文化“仁、礼”的教化,习武者对自身品德、修养、形态、意志的修炼,称为内修,为内壮:骨骼肌肉的强健为外壮,习武者需要的是内外兼修,才是一个合格的武者。
当然具体所说的“内”是心、神、意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中华传统武术是将内与外、形与神的相互联系统一的“内外合一”的武术风格,形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文化。
(2)武术的“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原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对于武德也具有艺术品般的美感。对于习武之人讲究的是精、气、神,同时对手、眼、身、步形体动作要求规范,强调习练者的意象思维主观“体悟”,进一步发展到对动作演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及风格的追求,有着特有的艺术美感及特点,久而久之这样就形成了武术“形神兼备”的技术风格。
在中华传统武术中我们也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或动物的不同姿态比喻武术动作,比如“五禽戏”以模仿虎、鹿、猿、熊、鹤(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