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
武术套路。少林拳术之一。全称“大悲陀罗尼拳”。据传为少林寺僧众依“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演绎而成。20世纪60年代初,奇云和尚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传授大悲拳,此拳始流传于北京、张家口等地。练拳时要求口诵“大悲心陀罗尼经”。该拳兼有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
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敛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其特点是动作舒缓、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求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挂、托、穿、搭、搓、垂、立、舒、戳、削等。整个套路有159式。
大悲拳源流及特点
一、大悲拳的来源及其风格特点
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是佛门密宗修心、养性、练身的一种修持功法,也是我国少有的武术与佛教文化相融会的一种套路。它是根据佛门主要经咒—二大悲陀罗尼咒,一式一咒解练的。悲在佛门中又有拨苦的含意,意为去其烦恼、灾难、病苦等,故拳名为大悲陀罗尼拳。大悲拳因是佛教密宗修持的功法,历史上也只是在教内高僧中传承,一般层次的佛门中人也不容易学得。20世纪30年代,北京上方山密宗少林高僧奇云和尚,首次向他人传授该拳,期望学练者通过演练大悲拳、熟诵大悲咒,达到弘扬教法的目的,这样,拳、咒易学,也不显得枯燥,同时强身健体。20世纪60年代,因种种原因,学练大悲拳被视为迷信,很少有人练了。后在武术界前辈的邀请下,奇云和尚再次传授大悲拳,名为少林柔拳,以武术形式推广开来(不诵咒,拳名改为动作术语),因此,大悲拳是奇云和尚演练留世的。
奇云和尚俗名叫史正刚,河北保定人,从小喜武,学得多种拳术,武术根基扎实。青年时出家为僧,参访名山大刹,并寻访有武术造诣的高僧来扎实自己的武术功底。这期间他学得了无名神拳,后在参禅打坐、诵经修行中,拜到大悲陀罗尼经时,看到经中的图像及契印与自己学得的无名神拳的拳路契合,顿悟无名神拳即是传说中失传的大悲拳。奇云和尚便融会各家拳术精华并充实到该套路中,使大悲拳更加完善。他也成为继承与发扬大悲拳的一代宗师。
大悲拳的特点是在行拳中要诵念佛经经咒——大悲咒,一式一咒解练。其动作舒缓,呼吸匀、深、长,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学练。它的风格是拳式自然、庄严、优美、宁静,古朴高雅,动作飘逸、洒脱,刚柔相济,松柔圆和。全套动作体现出大开大展、大起大落的特色。行拳是以意念引导动作,以拳行气,以气运身,全身血脉通达,加之在演练中默念大悲咒,因而精神高度集中,很有禅意。学练者如能认真演练,日日坚持不懈,定会净化心灵,增进智慧,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二、大悲拳的练法及要求
密宗大悲拳是佛门中的一种武术、拳法,自有它独特的练习方法和要求。但它也离不开武术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比如说:攻防含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精、气、神的表现和运用等。
...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