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字门拳
南拳之一种。因各有特点又分江西地方与四川地方两类。①江西地方字门拳。属以柔为主,身心兼练的内功拳。据传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江西上饶、抚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共有15个套路,其中前8个套路是以缠、推、圆、夺、牵、拿、逼、吸8字为代表,较完整。此8字是字门拳的8种基本方法,每个“字”即是一个短套,约有30个动作。8个字之间可互相穿插,互相衔接,任意变化,共称“六十四片手”(套路)。套路中没有起势和收势,可用于对练或攻防练习。
8“字”中以前4“字”为主,后4“字”的套路还穿插有跌扑滚翻及跳跃动作。步型多要求不丁不八,常用圆步、转步和边步。身法注重中正、折叠、仰俯、扭转、圆扁的变化;腿法多用铲、踹、勾、绊等低腿,即为暗腿。手、眼、身、法、步五法紧密配合,力求做到“眼如铜铃手似箭,龙爪虎尾蟹弓背”。其技击方法有十六字要诀:“擒拿封闭,方圆抖落,圆捆扁折,吞吐沉浮”。主张以柔为主,以柔克刚,多以化劲为先。其基本特点是:动作紧凑,结构严密,技艺双修,身心共练。
②四川地方字门拳。据《四川武术大全》载,该拳有两个门派:其中一门派的创传有两说,一说为清朝末年,由河南嵩山少林寺一高僧传与资中县潘庆华,潘传其长女潘彩霞;亦有一说是河南拳师吴某传与富顺县仙市乡大岩区斑鸠石人罗利田(世人称为“罗三爷)。此门派特点是:没有固定套路,以字取意。一个“字”就是一个攻防方法,练功时可多可少,时间不限。讲求排除杂念,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另一门派为清嘉庆年间,由河南名武师陈钰首传渠县三汇场人孙辅臣、曾步云、代应侯等人;也有一说系清光绪年间,桂林人周大侠结合峨嵋武功而首创,传与蒋银胜。该门派特点是:套路动作不多,以字取意,每字一动,起、收势为规定的“字形”。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鼻孔呼吸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