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三打虎
武松打虎,尽人皆知。武松面对吊睛白额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酒醉中有清醒,采取闪、跳、躲之法,待虎已显疲惫,便趁机一哨捧打下,然后随势,抡起铁锤似的拳头,雨点般地大约以每秒七拳(据说是当今世界拳击手的最高速度),打得猛虎浑身是血,一命鸣乎。正如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先生所言,武松打虎,打出了英雄气势,打出了审美价值,富于创意,有观赏性。
与武松打虎有异的是唐打虎。这是前些年选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简略的情节是:某地猛虎时常伤人,当地人毫无办法,于是请来声名显赫的唐打虎。唐打虎一到,人们冷了半截腰,所说唐打虎,竟是一个瘦弱不堪的白胡子老头和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在人们疑惑的目光中,唐打虎选择了一个恰当时间上山,果然猛虎再现。当地人远远躲着偷看,担心猛虎会吃了这一老一少。然而,白胡子与小孩轮番戏之,撩之疲之,最后趁虎下爪抓人之时随机就势,白胡子迅敏一刀捅进虎之胸膛获胜。众人惊愕万分。始信唐打虎名不虚传。刘宗敏是李自成起义中的大将。生得满嘴胡茬如戟。一日行军至高山深涧悬崖边,头枕兵器躺下睡觉。一猛虎至侧,不知其死活,听刘之鼾声,用鼻闻其须,虎须撩人须,引得刘在半醒中连打了三个大喷嚏,声震山谷如雷鸣,虎不知何物,惊慌之中,仓皇而逃,“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随之跌入深涧而死。这便是姚雪垠先生著《李自成》中,刘宗敏一个喷嚏打死一只虎的英雄故事。
武松打虎,以强胜强,主要靠武功,勇中有智;唐打虎,智勇双全,智中有勇,以弱胜强。刘宗敏打虎,有夸张性,但偶然中有必然。相对而言,可以说三打虎都是“四两拨千斤”,不过表现各有其妙。仔细考究唐打虎之“四两拨千斤”更为奇绝,富于艺术性。为什么呢?
二、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说法,是太极拳技击的一个境界,是太极艺术的尖端,是太极的特征、本质的集中体现。其精神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力小制服力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四两拨千斤”充满疑惑与误会。有人认为:承认“四两拨千斤”等于相信鸡蛋能打破石头,鹅卵可以击碎铁钻;认为这是神鬼论,不可能。还有人认为:四两拨四两亦困难,应是千斤拨四两。显然,这些看法是没有明确“四两拨千斤”的实质。综合多数破译《太极拳论》的作者们的观点,认为“拨”即“破”,并非物理力学意义上的“拨动”,其实质是小力破大力,力小胜力大。如不理会其具象中的高度抽象——按马克思的说法是抽象后的具体化,就会陷入唯形式的逻辑错误与思维混乱。
消除了误会,我们便可以对“四两拨千斤”的要素作进一步说明:①不可忽略王宗岳原文在“四两拨千斤”前有一个“察”字,显然是观察、体察、察验的意思。“秤衡起动,滑车起重,全赖杠杆斜面原理。”一秤砣一斤可依平衡点及秤杆之长短,秤成百乃至上千斤的重物。欲拔倒大树,需上万斤之气力。然而,如若从根上截断,大树即倒。②“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