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笔者以师传为据,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视角,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认为“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乃是老子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
1、老子的“武学文化”是什么?
老子的“武学文化”是:从“道法自然”出发,揭示了“柔弱胜刚强”规律,以之与“刚强胜柔弱”相对。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中国“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社会,则揭示了“无为而治”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动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的“道”。同时,老子为了使“道”不走人邪道,提出了思想行为规范,这就是老子的“德”。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民主”思想。正是老子的“道德”思想,直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立、斗争的现实,以“武”“戈”为认识的前提和出发点,以“止武”“止戈”为认识的归宿和落脚点,从而缔造了中国“武学”及其文化。
2、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民主”内涵。
一方面,老子将统治者抽象为“刚强”,将被统治者抽象为“柔弱”,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以此动摇了专制主义者赖以存在的“刚强胜柔弱”的统治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老子在揭示“刚强”转化为“柔弱”、“柔弱”转化为“刚强”的条件中,认为统治者的“刚强”必须转变成“无为”,方能实现“止戈”,也才可能与百姓一道,共同推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从中才可能实现统治者的“无为”而“有为”。
而“无为而治”,是老子以“民心”观和“契约”观为根本的“德治”思想来支撑、决定的。因而表现出了老子“德治政治”,即“民主政治”的精神。
3、老子是“入世”思想,而庄子是“出世”思想。
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这一伟大的哲学命题,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诸如“不可知论”“不可变论”“不可为论”等做出了理论的、特别是“武术”实践意义卜的科学回答。老子哲学注重主观能动性及其条件,提出了“可知”“可变”“可为”的一系列哲学范畴,诸如“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正奇”“攻守”“进退”及其“变化”法则,揭示出了“武术”的打法方式和方法原则、战术与技巧、境界与价值等规律性的东西,以此,并为孙子、鬼谷子等人的兵法奠基。加之上述的老子“德治”政治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及其《道德经》充分表现出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
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看,老子哲学不仅是“神与人”认识发展的里程碑,而且老子哲学完全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开创了世界人类民主思想的先河。
然而,庄子思想根本表现为“顺应自然”,即“任自然”“任逍遥”,从而表现出了对现实及在人生处世上的消极态度,反映出了庄子的“出世”思想。
4、老子的“德治”思想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现实,在如何“止戈”的问题上,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做到“无为”。一方面要做到“绝圣弃智”,另一方面要杜绝“法令滋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应民心,推进社会,实现“德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