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所录的《太极拳论》上有这样相关的两句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陈微明注:“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渭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乃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他这里说得很清楚,“偏沉则随”是太极拳一种走化的功夫,怎么能说成是“拳论大忌”呢?
又,文章中认为:“‘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果真这样吗?请看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第一条就是“虚灵顶劲”,他的说明是:“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这一番话,充分说明“顶劲”(亦即薛先生所说的“提顶”)也是要放松的。“用力则项强(紧)”、气血就不能畅通。说到这里,意犹未尽。顺便说一下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放松”。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的是内功,练内功的意义,在今天来说主要是健身益智,使人活得轻松,提高生命质量。拿我自己来说,1927年出生,现已年及耄耋,练拳使我老而弥健,红光满面,百病消散,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可谓千金难求,其乐无穷。练内功的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放松”。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说:“只要一松,气就能通。”这就是为什么打太极拳要放松的最简单的答案。
太极拳的放松,可以分两方面来说。放松之一是“松静“,松与静相结合,身心合一,如太极拳“起式”,这是放松的基本功态。放松之二,体现在行拳走架之中,这种放松是与拳势、意念、呼吸相结合来推动内气的运转,如“搂膝拗步”,在推掌向前时,要放松,用意、呼气,练久了就能“得气”,感觉到手臂里面有来自腰背的内气向前流动,掌心劳宫穴发胀。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明了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功”,为什么要强调配合呼吸,为什么要心静体松。
由于“松”是与拳势、意念、呼吸密切配合,融为一体的,所以这样的松,决不会松散,更不致松塌。
人体在活动时,肌肉筋骨不断收缩紧张,这是生理的自然现象。当我们主张练太极拳要尽量放松时,用不着担心“只有松而无紧”,而是要尽量追求化“紧”为“松”,变力为劲。“松”与“紧”这一对矛盾在太极拳的运动中,不断变化,随着练拳岁月年深月久,“松”一天天增加,“紧”一天天减少,当“松”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量变飞跃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