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记得儿时从师学武时,笔者曾与师兄对练过一套器械套路,名曰“单刀破大枪”。师父令师兄持枪,我舞刀。当时我就纳闷:刀法虽猛悍凛冽,但刀身终短而威胁面小,而大枪被人称为“兵中之王”,枪法变幻多端,且枪杆长而威胁面大,小单刀如何破得大长枪?师父自有师父的道理,他教我以偏身、拧腰、滑步闪避来枪以后,再以左腋夹住枪杆,枪身人怀,右手单刀顺杆向对手握枪两手横刃推去——终至夺了枪、破了枪。这一招虽有编造痕迹,道理恐怕还是有的,但当时,却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想不到,若干年后,笔者居然在《三国演义》武打描写中,悟出了单刀破大枪的道理。
第一百一十二回就有个典型战例。蜀将傅佥生擒魏将王真,担于马上,回归本阵的时候,另一魏将李鹏大怒,纵马抡刀来救。佥故意放慢马速,等李鹏将近,努力掷真于地,暗制四楞铁锏在手;鹏赶上举刀欲砍,傅佥偷身回顾,向李鹏面门只一锏,便打得李鹏眼珠进出,死于马上。其实,此番交手之前,傅佥有四个短处:
一是傅佥与大将王真战过一阵,已经耗精费神,而李鹏却是养精蓄锐,火气正盛,斗志正旺,俨然是“生力军”。
二是傅佥马上担着个俘虏,累赘不灵,而李鹏“纵马”,行动敏捷;
三是马战之中,长兵器威力远胜短兵器,傅佥使四楞铁锏,为短兵器。而李鹏舞大砍刀,为长兵器,短不能制长,而长却能制短;
四是傅佥在前,李鹏在后。傅无后眼,而李却能牢牢监视傅的一举一动。
显然傅佥处于劣势,而李鹏处于优势。然而,战斗的结果却是李鹏就范,傅佥取胜,什么原因呢?
原来,他使用了“化短为长”之法。
1.马战伊始,李鹏“大怒”,情绪浮躁,急于拼命报仇;而傅佥“偷身回顾”,令静审敌;尽管傅佥在前,李鹏在后,但是在前面的虽无后眼而有心,在后面的虽有眼而无备
2.傅佥故意放慢马速,二人之间距离越缩越短;而越短,越不利于长兵器(李鹏的大刀)攻击,而越有利于短兵器(傅佥的铁锏)偷空袭击。
3.傅佥又把俘将王真掷地,卸掉包袱,轻装回击;同时,拿出铁锏,利器在手。
4.李鹏先发制人,使出当头砍刀法,真实意图暴露无疑,而傅佥“暗制铁锏”,一个“暗”字,充满了含蓄与变幻。
5.李鹏“举”刀欲砍——何谓举刀?双手过头,上身及头部露白显空渭之举,此乃拳家之大忌也!偏此时,傅佥已靠近,两人之间距离甚近,大刀虽长却砍不着,而铁锏却不长不短,正好对着对于面门打个正着!
傅佥的胜利,不在战前的基础——力量与情势的优劣对比,而在战中的转化——他善于避敌之长,制敌之短,化短为长,化被动为主动。
另一位理解并掌握矛盾转化规律的是东吴大将丁奉。第一百零八回,当魏将胡遵带领三路雄兵几万人马,冒雪踩冰,进逼东兴大堤时,丁奉 手上只有三千小卒。很明显,优势在魏而不在吴。他是如何破敌的呢?罗贯中描写道:“丁奉……遂令众军校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只带短刀,魏兵见之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