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源头。该书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附有卦辞和爻辞。《易传》含《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文章,统称《十翼》。《周易》中包含有观物取象、万物交感、发展变化等哲学观念。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研究《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对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很有意义。
一、《周易》对中华武术价值观的影响
其一,《周易》明确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观。比如《系辞》对武术的作用如此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书中还提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通过这些论述,说明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还阐述了武术械器的发明及其作用。此外,《周易》还对武术与军事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比如《同人》云:“伏戎于莽。”“乘其墉,弗克攻,吉。”《复卦》:“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周易·大有卦》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这里主张遏恶扬善。《系辞》又云:“君子安其身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历代中华武术练习者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比如,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武林志士参军抗战,很多人都战死沙场,留下一幕幕血与火的历史长卷,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热血报国的伟大的爱国情怀。
其二,《周易》明确了尊重生命的道德价值观。一是《周易》强调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华武术重视“精神我”与“自然我”的统一,即“养心”、“修德”与“健身”、“御敌”的辩证统一,并认为只有“修身为德”才能“阴阳气和”,只有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空故纳万境”才可炼就上乘功夫。正如《坤·六四》说:“括囊,无咎,无誉。”《象传》说:“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这就是说,人无论处在顺境或是逆境,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要谨慎,这样做即使得不到赞誉,却也可以避免灾祸。《少林宗法》也云:“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类似“禅武合一”的神明状态。习武者终极追求的不是诉诸心灵对肉体极限的不断超越,而是融心、性、身于一体,通过武术套路、功法、心诀、吐纳、按摩、中医药等内外兼修之
...